食与乐:符号与秩序研究--湘西辰州傩戏音乐考察与分析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绪论 | 第10-18页 |
一、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二、历史溯源与文献梳理 | 第12-14页 |
三、理论架构与研究方法 | 第14-18页 |
第一章 辰州傩戏文化背景概述 | 第18-27页 |
第一节 辰州地域文化特征 | 第18-23页 |
一、历史渊源与文化变迁 | 第18-20页 |
二、地理特征与生态特征 | 第20-22页 |
三、物产饮食与民间风俗 | 第22-23页 |
第二节 辰州傩戏三维探析 | 第23-26页 |
一、历时构成:辰州傩戏的变迁 | 第23-24页 |
二、社会维护:辰州傩戏的现状 | 第24-25页 |
三、主体创造:辰州傩戏的延续 | 第25-26页 |
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二章 辰州傩戏及其符号特征 | 第27-37页 |
第一节 辰州傩祭仪式 | 第27-31页 |
一、辰州傩戏流派 | 第27-28页 |
二、傩祭法事程序 | 第28-31页 |
第二节 辰州傩戏表演 | 第31-34页 |
一、傩坛正戏 | 第32-33页 |
二、傩堂小戏 | 第33页 |
三、傩堂大本戏 | 第33-34页 |
第三节 傩戏符号特征 | 第34-36页 |
一、语言符号 | 第34页 |
二、物件符号 | 第34-35页 |
三、行为符号 | 第35-36页 |
四、声音符号 | 第36页 |
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三章 辰州傩戏饮食符号特征 | 第37-45页 |
第一节 傩坛中的饮食符号特征 | 第37-39页 |
一、傩坛设置 | 第37-38页 |
二、家畜献祭 | 第38-39页 |
第二节 傩祭中的饮食符号特征 | 第39-41页 |
一、传茶 | 第39页 |
二、呈牲 | 第39-40页 |
三、上熟 | 第40-41页 |
第三节 傩戏中的饮食符号特征 | 第41-43页 |
一、安安送米 | 第41-43页 |
二、蛮八郎买猪 | 第43页 |
小结 | 第43-45页 |
第四章 辰州傩戏音声符号特征 | 第45-59页 |
第一节 唱腔 | 第45-51页 |
一、傩坛正戏腔 | 第46-48页 |
二、傩堂戏腔 | 第48-51页 |
第二节 响器与锣鼓点 | 第51-56页 |
一、响器的使用 | 第51-55页 |
二、锣鼓点运用 | 第55-56页 |
第三节 美感符号与意义符号 | 第56-58页 |
一、美感符号 | 第57页 |
二、意义符号 | 第57-58页 |
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五章 食·乐:辰州傩戏的秩序意义 | 第59-66页 |
第一节 世俗与神圣交流秩序 | 第60-62页 |
一、辰州的泛灵信仰秩序 | 第60-61页 |
二、人神互动的沟通秩序 | 第61页 |
三、人与自然的相处秩序 | 第61-62页 |
第二节 乡土民俗的社会秩序 | 第62-65页 |
一、辰州傩戏的传承秩序 | 第62-63页 |
二、傩文化中的伦理秩序 | 第63-64页 |
三、和谐社会的生活秩序 | 第64-65页 |
小结 | 第65-66页 |
总结 | 第66-68页 |
附录 | 第68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7页 |
致谢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