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9-13页 |
一 选题提出的缘由 | 第9-10页 |
二 选题提出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(一) 传承传统文化艺术的需要――培养学生的爱国爱乡情怀 | 第10页 |
(二) 未来发展的需要――培养学生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 | 第10页 |
(三) 新课改的需要――促进教师角色转变和专业化发展 | 第10-11页 |
三 选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| 第11页 |
(一) 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(试行)》的要求 | 第11页 |
(二) 《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(2011 年版)》的要求 | 第11页 |
四 选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| 第11-13页 |
(一) 研究思路 | 第11-12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综述 | 第13-18页 |
一 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理论内涵 | 第13-15页 |
(一) 与“地方、美术”相关和相近的概念研究 | 第13页 |
(二) 与“课程资源”相关和相近的概念研究 | 第13-14页 |
(三) 课程资源概念研究 | 第14-15页 |
二 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| 第15-18页 |
(一) 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含义 | 第15页 |
(二) 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含义和内容 | 第15-18页 |
第二章 石家庄市毗卢寺壁画综述 | 第18-32页 |
一 中国古代寺观壁画综述 | 第18-22页 |
(一) 中国古代寺观壁画历史 | 第18-21页 |
(二) 中国古代寺观壁画的主要特点 | 第21-22页 |
二 石家庄市概述 | 第22-23页 |
(一) 石家庄市历史简述 | 第22页 |
(二) 石家庄市宗教史简述 | 第22-23页 |
三 毗卢寺概述 | 第23-25页 |
(一) 毗卢寺概况 | 第23-24页 |
(二) 毗卢寺建筑 | 第24-25页 |
(三) 水陆画 | 第25页 |
四 毗卢寺壁画综述 | 第25-30页 |
(一) 壁画内容 | 第25-26页 |
(二) 图式分析 | 第26-27页 |
(三) 表现技法 | 第27-29页 |
(四) 壁画工艺 | 第29页 |
(五) 审美特征 | 第29-30页 |
五 开发毗卢寺壁画资源的意义 | 第30-32页 |
(一) 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,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| 第30-31页 |
(二) 有助于学生学习中国传统形式美法则 | 第31页 |
(三)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| 第31-32页 |
第三章 毗卢寺壁画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实践 | 第32-43页 |
一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确立和设定 | 第32页 |
(一)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| 第32页 |
(二)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确立和设定 | 第32页 |
二 选择相应教学方法 | 第32-34页 |
(一) 观察法 | 第33页 |
(二) 互动法 | 第33-34页 |
(三) 情境法 | 第34页 |
三 设计教学内容 | 第34-41页 |
(一) 第一学段教学设计(1-2 年级,以 1 年级为例。) | 第34-37页 |
(二) 第二学段教学设计(3-4 年级,以 3 年级为例。) | 第37-39页 |
(三) 第三学段教学设计(5-6 年级,以 5 年级为例。) | 第39-41页 |
四 开展有效的教学评价 | 第41-43页 |
(一) 教学中评价 | 第41-42页 |
(二) 教学后评价 | 第42-43页 |
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43-45页 |
一 课题总结 | 第43页 |
二 本课题的局限 | 第43-44页 |
(一) 教学实践的结果具有滞后性 | 第43页 |
(二) 无法让所有学生全部达到教学要求 | 第43-44页 |
三 本课题的前景 | 第44-45页 |
结论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附录 | 第48-49页 |
后记 | 第49-5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