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汉语“X化”词研究
目录 | 第4-7页 |
CONTENTS | 第7-10页 |
中文摘要 | 第10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 研究对象 | 第15页 |
1.3 研究综述 | 第15-18页 |
1.4 语料来源 | 第18-19页 |
1.5 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9页 |
1.6 符号解释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“X化”词的来源 | 第20-32页 |
2.1 “化”字的性质 | 第20-24页 |
2.1.1 词根“化” | 第20-21页 |
2.1.2 类词缀“化” | 第21-24页 |
2.2 “X化”结构的来源 | 第24-31页 |
2.2.1 内在因素——结构效应和语义效应 | 第25-29页 |
2.2.1.1 结构效应 | 第25-28页 |
2.2.1.2 语义效应 | 第28-29页 |
2.2.2 外在因素——社会发展和语言接触 | 第29-31页 |
2.2.2.1 社会发展 | 第29-30页 |
2.2.2.2 外语接触 | 第30-31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三章 “X化”词的分类 | 第32-42页 |
3.1 分类的必要性 | 第32页 |
3.2 分类方法 | 第32-33页 |
3.3 “X化”词的分类 | 第33-41页 |
3.3.1 “X_单化”的分类 | 第34-38页 |
3.3.2 “X_双化”的分类 | 第38-41页 |
3.3.3 “X_多化”的分类 | 第41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四章 “X化”派生词的句法功能 | 第42-56页 |
4.1 “X_单化”派生词的句法功能 | 第42-48页 |
4.1.1 “X_单化”派生词作谓语 | 第43-46页 |
4.1.2 “X_单化”派生词作主语 | 第46页 |
4.1.3 “X_单化”派生词作宾语 | 第46-47页 |
4.1.4 “X_单化”派生词作定语 | 第47-48页 |
4.2 “X_双化”派生词的句法功能 | 第48-56页 |
4.2.1 “X_双化”派生词作谓语 | 第48-51页 |
4.2.2 “X_双化”派生词作主语 | 第51-52页 |
4.2.3 “X_双化”派生词作宾语 | 第52-53页 |
4.2.4 “X_双化”派生词作定语 | 第53-55页 |
4.2.4.1 “X_(X双)化”派生词作定语 | 第53-54页 |
4.2.4.2 “X_(V双)化”派生词作定语 | 第54-55页 |
4.2.4.3 “X_(A双)化”派生词作定语 | 第55页 |
4.2.5 “X_双化”派生词作状语 | 第55-56页 |
4.2.6 “X_双化”派生词作补语 | 第56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6页 |
第五章 韵律、语法、语义视角下的“X化”派生词 | 第56-66页 |
5.1 韵律视角 | 第57-61页 |
5.1.1 重音原则 | 第57-60页 |
5.1.2 辅重原则 | 第60-61页 |
5.2 语法视角 | 第61-62页 |
5.3 语义视角 | 第62-66页 |
5.3.1 凸显“X”种义 | 第63-65页 |
5.3.2 凸显“X”联想义 | 第65-66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6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66-69页 |
附录 | 第69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9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79-80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