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7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4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24-40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问题 | 第24-27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24-25页 |
1.1.2 研究问题 | 第25-27页 |
1.2 研究的意义 | 第27-29页 |
1.2.1 研究的理论意义 | 第27-28页 |
1.2.2 研究的现实意义 | 第28-29页 |
1.3 核心概念界定与识别 | 第29-33页 |
1.3.1 跨国公司 | 第29-30页 |
1.3.2 创新资源 | 第30-31页 |
1.3.3 创新效率相关概念 | 第31-33页 |
1.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33-37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33-36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36-37页 |
1.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| 第37-40页 |
1.5.1 研究内容 | 第37-38页 |
1.5.2 研究创新点 | 第38-40页 |
第二章 跨国公司与中国区域创新发展研究综述 | 第40-62页 |
2.1 研究理论的溯源 | 第40-47页 |
2.1.1 全球创新网络理论 | 第40-42页 |
2.1.2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| 第42-44页 |
2.1.3 创新价值链理论 | 第44-45页 |
2.1.4 创新效率理论 | 第45-46页 |
2.1.5 溢出效应理论 | 第46-47页 |
2.2 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47-54页 |
2.2.1 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与国际直接投资的研究 | 第47-48页 |
2.2.2 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与技术创新的研究 | 第48-50页 |
2.2.3 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与区位指向的研究 | 第50-52页 |
2.2.4 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与空间组织结构的研究 | 第52-54页 |
2.3 跨国公司研发与中国区域创新研究脉络 | 第54-60页 |
2.3.1 跨国公司研发的区位镶嵌研究 | 第54-55页 |
2.3.2 跨国公司研发的区域互动研究 | 第55-57页 |
2.3.3 跨国公司研发的区域溢出效应研究 | 第57-58页 |
2.3.4 跨国公司研发的区域创新效率研究 | 第58-60页 |
2.4 小结 | 第60-62页 |
第三章 在华跨国公司创新资源空间分布及演变格局 | 第62-117页 |
3.1 研究数据来源与方法 | 第62-66页 |
3.1.1 研究尺度 | 第62-63页 |
3.1.2 研究方法 | 第63-66页 |
3.1.3 研究数据来源 | 第66页 |
3.2 跨国公司创新人才资源空间分布的演变格局 | 第66-81页 |
3.2.1 跨国公司R&D人员的空间分布格局 | 第67-73页 |
3.2.2 跨国公司研究人员的空间分布格局 | 第73-81页 |
3.3 跨国公司创新资本资源空间分布的演变格局 | 第81-97页 |
3.3.1 跨国公司R&D费用内部投入的空间分布格局 | 第82-90页 |
3.3.2 跨国公司R&D费用外部投入的空间分布格局 | 第90-97页 |
3.4 跨国公司创新物力资源空间分布的演变格局 | 第97-103页 |
3.5 跨国公司创新知识资源空间分布的演变格局 | 第103-115页 |
3.5.1 跨国公司专利的空间分布格局 | 第104-110页 |
3.5.2 跨国公司R&D项目的空间分布格局 | 第110-115页 |
3.6 小结 | 第115-117页 |
第四章 跨国公司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 | 第117-174页 |
4.1 跨国公司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的理论根源 | 第117-118页 |
4.1.1 知识溢出与跨国公司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 | 第117-118页 |
4.1.2 报酬递增与跨国公司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 | 第118页 |
4.2 创新价值链的跨国公司创新效率的理论分析 | 第118-121页 |
4.2.1 创新价值链分析的理论基础 | 第119页 |
4.2.2 创新价值链分析的理论模型 | 第119-121页 |
4.3 创新价值链的跨国公司创新效率的实证分析 | 第121-160页 |
4.3.1 三阶段DEA效率的原理和模型 | 第122-131页 |
4.3.1.1 三阶段DEA模型 | 第122-125页 |
4.3.1.2 三阶段DEA模型的指标 | 第125-131页 |
4.3.2 第一阶段DEA测度创新效率的结果分析 | 第131-138页 |
4.3.2.1 应用研究阶段结果分析 | 第131-134页 |
4.3.2.2 开发研究阶段结果分析 | 第134-138页 |
4.3.3 第二阶段SFA:影响创新效率的环境变量结果分析 | 第138-144页 |
4.3.3.1 应用研究阶段调整影响因素 | 第138-141页 |
4.3.3.2 开发研究阶段调整影响因素 | 第141-144页 |
4.3.4 第三阶段调整后DEA模型创新效率调整结果分析 | 第144-151页 |
4.3.4.1 应用研究阶段调整结果分析 | 第144-147页 |
4.3.4.2 开发研究阶段调整结果分析 | 第147-151页 |
4.3.5 跨国公司创新效率调整结果对比分析 | 第151-160页 |
4.3.5.1 应用研究阶段调整结果的对比分析 | 第151-155页 |
4.3.5.2 开发研究阶段调整结果的对比分析 | 第155-160页 |
4.4 创新价值链的跨国公司创新效率的类型 | 第160-167页 |
4.4.1 应用研究阶段创新效率的类型及特征 | 第160-163页 |
4.4.2 开发研究阶段创新效率的类型及特征 | 第163-167页 |
4.5 创新价值链两阶段创新效率的类型与提升路径 | 第167-171页 |
4.5.1 创新价值链两阶段创新效率的类型及特征 | 第167-170页 |
4.5.2 创新价值链两阶段创新效率的提升路径分析 | 第170-171页 |
4.6 小结 | 第171-174页 |
第五章 跨国公司创新效率的溢出效应与中国区域创新发展 | 第174-211页 |
5.1 跨国公司创新效率的溢出效应与中国区域创新发展的理论分析 | 第174-177页 |
5.1.1 机理分析 | 第175-176页 |
5.1.2 理论分析框架 | 第176-177页 |
5.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| 第177-178页 |
5.2.1 数据来源 | 第177页 |
5.2.2 研究方法 | 第177-178页 |
5.3 跨国公司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化格局 | 第178-192页 |
5.3.1 应用研究阶段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变格局 | 第179-185页 |
5.3.2 开发研究阶段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变格局 | 第185-192页 |
5.4 跨国公司创新效率的溢出效应与中国区域创新发展的实证分析 | 第192-208页 |
5.4.1 中国创新效率的测度 | 第193-195页 |
5.4.2 跨国公司创新效率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| 第195-196页 |
5.4.3 实证结果及分析 | 第196-208页 |
5.4.3.1 空间计量模型的设定 | 第196-198页 |
5.4.3.2 变量指标选取 | 第198-200页 |
5.4.3.3 实证结果与分析 | 第200-208页 |
5.5 小结 | 第208-211页 |
第六章 跨国公司创新资源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 | 第211-229页 |
6.1 研究问题的背景分析 | 第211-213页 |
6.2 跨国公司创新资源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机理 | 第213-215页 |
6.3 跨国公司创新资源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分析 | 第215-227页 |
6.3.1 研究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 | 第215-216页 |
6.3.2 相关性关系的结果及分析 | 第216-224页 |
6.3.3 Pearson相关分析的结果及解释 | 第224页 |
6.3.4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及解释 | 第224-227页 |
6.4 小结 | 第227-229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229-237页 |
7.1 研究的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| 第229-235页 |
7.2 研究的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| 第235-2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37-261页 |
后记 | 第261-26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263-26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| 第265-266页 |
附录 | 第266-2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