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2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22-48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| 第22-25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22-24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24-2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5-43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25-31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31-42页 |
1.2.3 国内外研究综评 | 第42-43页 |
1.3 研究目的与方法 | 第43-46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43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43-46页 |
1.4 研究的内容 | 第46-47页 |
1.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| 第47-48页 |
1.5.1 可能的创新之处 | 第47页 |
1.5.2 论文的不足之处 | 第47-48页 |
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| 第48-78页 |
2.1 相关概念 | 第48-52页 |
2.1.1 区域 | 第48-49页 |
2.1.2 区域经济合作 | 第49-51页 |
2.1.3 中蒙区域经济合作 | 第51-52页 |
2.2 国际经济学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| 第52-63页 |
2.2.1 区域分工理论 | 第52-54页 |
2.2.2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| 第54-63页 |
2.3 区域经济学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| 第63-78页 |
2.3.1 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| 第63-70页 |
2.3.2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| 第70-76页 |
2.3.3 新区域主义与地缘经济理论 | 第76-78页 |
第3章 中蒙区域经济合作历程、现状以及特征 | 第78-110页 |
3.1 中蒙区域经济合作历程 | 第78-90页 |
3.1.1 启动阶段 | 第78-81页 |
3.1.2 停滞阶段 | 第81-82页 |
3.1.3 恢复阶段 | 第82-85页 |
3.1.4 深化阶段 | 第85-90页 |
3.2 中蒙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| 第90-97页 |
3.2.1 贸易领域 | 第90-92页 |
3.2.2 投资领域 | 第92-94页 |
3.2.3 其他领域 | 第94-97页 |
3.3 中蒙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特征 | 第97-110页 |
3.3.1 长期趋势特征 | 第97-104页 |
3.3.2 合作领域特征 | 第104页 |
3.3.3 合作空间特征 | 第104-110页 |
第4章 中蒙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110-158页 |
4.1 国际环境因素 | 第110-119页 |
4.1.1 世界经济衰退 | 第110-113页 |
4.1.2 产业革命的演进 | 第113-114页 |
4.1.3 经济区域化 | 第114-116页 |
4.1.4 发达国家的战略影响 | 第116-119页 |
4.2 政策因素 | 第119-125页 |
4.2.1 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调整 | 第119-123页 |
4.2.2 蒙古国政策的反复性 | 第123-124页 |
4.2.3 跨境区域治理系统的不完善 | 第124-125页 |
4.2.4 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较差 | 第125页 |
4.3 社会人文因素 | 第125-132页 |
4.3.1 历史因素 | 第125-126页 |
4.3.2 文化因素 | 第126-128页 |
4.3.3 人口老龄化 | 第128-129页 |
4.3.4 人口结构与分布 | 第129-130页 |
4.3.5 城镇化 | 第130-132页 |
4.4 经济因素 | 第132-147页 |
4.4.1 两国经济发展现状 | 第132-141页 |
4.4.2 相互的贸易依存度 | 第141-143页 |
4.4.3 结构互补性 | 第143页 |
4.4.4 技术转移 | 第143-144页 |
4.4.5 市场潜力 | 第144-147页 |
4.5 空间因素 | 第147-158页 |
4.5.1 地缘因素 | 第147-148页 |
4.5.2 资源空间分布 | 第148-152页 |
4.5.3 产业集聚区域分布 | 第152-155页 |
4.5.4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| 第155-158页 |
第5章 中蒙区域经济合作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| 第158-176页 |
5.1 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| 第158-166页 |
5.1.1 贸易引力模型 | 第158-159页 |
5.1.2 模型的构建与假设 | 第159-163页 |
5.1.3 相关分析结果 | 第163-166页 |
5.2 中蒙贸易引力模型检验过程与结论 | 第166-176页 |
5.2.1 中蒙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 | 第166-169页 |
5.2.2 指标指定与数据来源 | 第169-170页 |
5.2.3 模型结果及分析 | 第170-176页 |
第6章 中蒙区域经济合作的互补性与经济效应分析 | 第176-194页 |
6.1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 | 第176-185页 |
6.1.1 经济结构互补性明显 | 第176-178页 |
6.1.2 双边贸易结合程度较高 | 第178-185页 |
6.2 两国区域经济合作的经济效益分析 | 第185-194页 |
6.2.1 数据来源 | 第186-188页 |
6.2.2 模型建立 | 第188页 |
6.2.3 实证分析过程与结果 | 第188-194页 |
第7章 促进中蒙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| 第194-206页 |
7.1 关于中蒙区域经济合作影响因素的对策建议 | 第194-199页 |
7.1.1 关于中方影响因素的对策建议 | 第194-197页 |
7.1.2 关于蒙方影响因素的对策建议 | 第197-199页 |
7.2 关于中蒙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建议 | 第199-206页 |
7.2.1 加强政府引领作用,强化政府推动力 | 第199-201页 |
7.2.2 完善合作机构与框架,充分发挥各主体作用 | 第201-202页 |
7.2.3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,深化交通物流体系合作 | 第202页 |
7.2.4 深化重点产业合作,建立产业联动机制 | 第202-203页 |
7.2.5 共建自由贸易区,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| 第203-204页 |
7.2.6 深化金融合作,提高边境结算效率 | 第204页 |
7.2.7 增强政治文化交流,打造政治双边互信 | 第204-205页 |
7.2.8 借力“一带一路”战略,全面扩大经贸交往 | 第205-206页 |
结论 | 第206-21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10-224页 |
附录表 | 第224-230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230-232页 |
致谢 | 第23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