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1页 |
1.2 研究内容、研究方法及框架 | 第11-15页 |
1.2.1 主要内容 | 第11-12页 |
1.2.2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2.3 逻辑框架 | 第13-15页 |
1.3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| 第15-17页 |
1.3.1 研究的难点 | 第15页 |
1.3.2 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并购重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| 第17-26页 |
2.1 并购重组与效率 | 第17-18页 |
2.1.1 并购重组 | 第17页 |
2.1.2 效率 | 第17-18页 |
2.2 并购重组相关理论 | 第18-21页 |
2.2.1 效率理论(Efficiency Theory) | 第18-20页 |
2.2.2 信号理论(Information and Signaling) | 第20页 |
2.2.3 代理问题(Agency Problem) | 第20页 |
2.2.4 自由现金流假说(Free Cash Flow Hypothesis) | 第20-21页 |
2.2.5 市场势力理论(Market Power) | 第21页 |
2.2.6 税负考虑(Tax Consideration) | 第21页 |
2.3 并购重组相关文献回顾 | 第21-24页 |
2.3.1 国外效率研究文献综述 | 第21-22页 |
2.3.2 国内效率研究文献综述 | 第22-24页 |
2.4 总体评述 | 第24-26页 |
第三章 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现状和并购重组演进特征 | 第26-38页 |
3.1 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现状 | 第26-28页 |
3.1.1 有色金属行业的市场容量 | 第26-27页 |
3.1.2 有色金属行业的盈利前景 | 第27页 |
3.1.3 有色金属行业面临的挑战 | 第27-28页 |
3.2 有色金属行业并购重组的国内外环境 | 第28-31页 |
3.2.1 有色金属行业并购重组的国内环境 | 第28-31页 |
3.2.2 有色金属行业并购重组的国外环境 | 第31页 |
3.3 有色金属行业并购重组的演进特征 | 第31-37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四章 基于三阶段DEA方法的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静态效率分析 | 第38-62页 |
4.1 并购重组的静态效率评价的三阶段DEA模型 | 第38-46页 |
4.1.1 三阶段DEA效率评价方法 | 第38-40页 |
4.1.2 研究样本的选取 | 第40-43页 |
4.1.3 指标的选择 | 第43-44页 |
4.1.4 样本数据的处理与相关性描述 | 第44-46页 |
4.2 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并购静态效率实证分析 | 第46-60页 |
4.2.1 DEA第一阶段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效率分析 | 第46-55页 |
4.2.2 DEA第二阶段——剔除环境因素 | 第55-56页 |
4.2.3 DEA第三阶段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效率分析 | 第56-60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60-62页 |
第五章 基于Malmquist指数方法的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动态效率分析 | 第62-76页 |
5.1 并购重组的动态效率评价的Malmquist指数模型 | 第62-63页 |
5.1.1 Malmquist指数评价方法 | 第62-63页 |
5.1.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| 第63页 |
5.2 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动态效率实证分析 | 第63-74页 |
5.2.1 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整体动态效率分析 | 第63-65页 |
5.2.2 分产业链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动态效率分析 | 第65-68页 |
5.2.3 分区域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并购动态效率分析 | 第68-74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74-76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76-82页 |
6.1 本文研究结论 | 第76-78页 |
6.1.1 有色金属行业并购静态效率 | 第76-77页 |
6.1.2 有色金属行业并购动态效率 | 第77-78页 |
6.2 政策建议 | 第78-81页 |
6.3 研究不足及展望 | 第81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6页 |
致谢 | 第86-8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