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城市路网交通拥堵基础理论分析 | 第15-23页 |
2.1 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| 第15-16页 |
2.2 交通拥堵的定义及成因 | 第16-19页 |
2.2.1 交通拥堵的定义 | 第16-17页 |
2.2.2 交通拥堵的成因 | 第17-19页 |
2.3 交通拥堵状态识别标准 | 第19-20页 |
2.4 交通拥堵的危害 | 第20-21页 |
2.4.1 增加出行成本、浪费能源 | 第20页 |
2.4.2 交通拥堵使城市的污染愈加严重 | 第20-21页 |
2.4.3 交通拥堵危害心理健康 | 第21页 |
2.5 交通拥堵传播分析 | 第21-22页 |
2.5.1 交通拥堵起源分析 | 第21-22页 |
2.5.2 交通拥堵空间特征 | 第22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城市路网关键路段识别方法研究 | 第23-31页 |
3.1 关键路段研究必要性分析 | 第23-24页 |
3.2 关键路段研究动向 | 第24-26页 |
3.2.1 关键路段定义 | 第24页 |
3.2.2 主要路网重要路段评价模型介绍 | 第24-26页 |
3.3 考虑路段通行能力下降的关键路段识别方法 | 第26-30页 |
3.3.1 研究思路 | 第26页 |
3.3.2 考虑路网通行效率的路段关键度计算模型 | 第26-30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四章 城市关键路段交通拥堵管理措施研究 | 第31-48页 |
4.1 从交通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| 第31-33页 |
4.1.1 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相协调 | 第31页 |
4.1.2 加强路网与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 | 第31-32页 |
4.1.3 加快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| 第32-33页 |
4.2 从交通管理方面 | 第33-35页 |
4.2.1 加强和改善干道管理 | 第33-34页 |
4.2.2 推行公交优先战略 | 第34-35页 |
4.2.3 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管理 | 第35页 |
4.2.4 城市中心区车辆限制策略 | 第35页 |
4.3 关键路段交通拥堵预防措施 | 第35-43页 |
4.3.1 关键路段工程优化 | 第36-40页 |
4.3.2 关键路段预拥堵分流控制方法 | 第40-43页 |
4.4 关键路段拥堵及时疏散策略 | 第43-45页 |
4.4.1 关键路段交通拥堵疏散思想 | 第43页 |
4.4.2 关键路段交通拥堵疏散影响区域划分 | 第43-44页 |
4.4.3 关键路段交通拥堵控制区域交通疏散策略研究 | 第44-45页 |
4.5 关键路段应急交通组织与管理策略 | 第45-47页 |
4.5.1 关键路段交通事故应急救援策略 | 第45-46页 |
4.5.2 关键路段交通事故应急疏散策略 | 第46-47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五章 案例分析 | 第48-71页 |
5.1 重庆渝中区道路交通基本状况 | 第48-50页 |
5.1.1 路网结构现状 | 第48-49页 |
5.1.2 对外交通 | 第49页 |
5.1.3 交通供给体系:多样化的交通方式并存 | 第49-50页 |
5.1.4 交通出行结构:公交主导,其他为辅 | 第50页 |
5.1.5 交通现状的主要问题 | 第50页 |
5.2 重庆渝中区部分区域关键路段识别 | 第50-58页 |
5.2.1 研究区域选取 | 第50-51页 |
5.2.2 路网中路段关键度计算思路 | 第51页 |
5.2.3 交通分配基础数据准备 | 第51-55页 |
5.2.4 潜在关键路段确定 | 第55页 |
5.2.5 潜在关键路段通行能力下降至指定值ω的概率 | 第55-56页 |
5.2.6 潜在关键路段重要性评价 | 第56-58页 |
5.3 关键路段交通拥堵管理办法 | 第58-70页 |
5.3.1 渝澳大桥区域交通缓堵措施 | 第59-63页 |
5.3.2 嘉陵江大桥南桥头缓堵措施研究 | 第63-64页 |
5.3.3 黄花园大桥缓堵措施研究 | 第64-66页 |
5.3.4 两路口环道缓堵方案研究 | 第66-68页 |
5.3.5 南区路(西段)相邻道路区域缓堵措施研究 | 第68-69页 |
5.3.6 中山一路、和平路交叉口交通缓堵措施研究 | 第69-70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1-72页 |
6.1 主要研究结论 | 第71页 |
6.2 展望 | 第71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