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阶段受力分析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的发展 | 第10-12页 |
1.1.1 连续梁桥概述 | 第10-11页 |
1.1.2 国内外混凝土连续箱梁桥的概况 | 第11-12页 |
1.2 PC箱梁桥的特点 | 第12-14页 |
1.2.1 PC结构特征 | 第12-13页 |
1.2.2 箱型截面特征 | 第13-14页 |
1.3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| 第14-16页 |
1.3.1 论文研究的目的 | 第14页 |
1.3.2 论文研究的内容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施工过程关键问题分析 | 第16-23页 |
2.1 施工监测控制概述 | 第16页 |
2.2 标高控制的原理 | 第16-17页 |
2.3 控制标高的关键因素 | 第17-21页 |
2.3.1 影响因素 | 第17-18页 |
2.3.2 预拱度设置 | 第18-19页 |
2.3.3 预拱度分配曲线 | 第19-21页 |
2.3.4 立模标高确定 | 第21页 |
2.4 标高预测理论 | 第21-23页 |
2.4.1 灰色理论预测标高 | 第21-22页 |
2.4.2 卡尔曼理论预测标高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施工阶段仿真分析 | 第23-47页 |
3.1 工程背景 | 第23页 |
3.2 工程资料 | 第23-27页 |
3.2.1 工程基本概况 | 第23-25页 |
3.2.2 设计标准 | 第25-26页 |
3.2.3 主要技术规范 | 第26-27页 |
3.3 Midas Civil模型建立 | 第27-32页 |
3.3.1 软件介绍 | 第27页 |
3.3.2 单元的选取及划分原则 | 第27-28页 |
3.3.3 模型技术参数 | 第28-29页 |
3.3.4 模型计算荷载 | 第29页 |
3.3.5 主要施工阶段划分 | 第29-30页 |
3.3.6 施工阶段注意事项 | 第30-32页 |
3.4 Midas Civil模型建立 | 第32-34页 |
3.4.1 边界条件与体系转换 | 第33-34页 |
3.5 模型结果分析 | 第34-40页 |
3.6 实际施工监控结果分析 | 第40-41页 |
3.7 施工监测控制的实现 | 第41页 |
3.8 施工中预拱度的设置 | 第41-42页 |
3.9 线形设置 | 第42-44页 |
3.9.1 中跨线形设置 | 第42页 |
3.9.2 边跨线形设置 | 第42-44页 |
3.10 设计标高理论值与实际值比较 | 第44-46页 |
3.11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四章 零号块空间应力分析 | 第47-60页 |
4.1 分析目的与思路 | 第47页 |
4.2 前期准备工作 | 第47-51页 |
4.2.1 设计参数 | 第47-48页 |
4.2.2 建模方法 | 第48页 |
4.2.3 模型的建立 | 第48-51页 |
4.3 模型分析 | 第51-59页 |
4.3.1 受力分析 | 第51-58页 |
4.3.2 裂缝分析 | 第58-59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五章 挂篮施工过程受力分析 | 第60-73页 |
5.1 分析目的 | 第60页 |
5.2 模型分析 | 第60-63页 |
5.2.1 挂篮构成 | 第60-62页 |
5.2.2 计算荷载 | 第62-63页 |
5.2.3 挂篮计算模型的建立 | 第63页 |
5.3 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63-72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3-75页 |
6.1 结论 | 第73-74页 |
6.2 展望 | 第74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