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1.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8页 |
1.2.1 常温下钢结构疲劳性能的研究 | 第11页 |
1.2.2 低温对钢结构机械性能与断裂机理的影响研究 | 第11-15页 |
1.2.3 低温下钢结构的S-N疲劳强度曲线 | 第15-16页 |
1.2.4 极地船冰载荷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2.5 冰载荷对疲劳的影响研究 | 第17-18页 |
1.3 论文的研究内容 | 第18-20页 |
第2章 极地船疲劳强度评估方法 | 第20-36页 |
2.1 概述 | 第20页 |
2.2 极地船疲劳工况 | 第20-21页 |
2.3 波浪疲劳强度计算方法 | 第21-24页 |
2.3.1 应力响应传递函数 | 第22-23页 |
2.3.2 应力响应谱 | 第23-24页 |
2.3.3 应力范围的短期分布 | 第24页 |
2.3.4 波浪疲劳损伤度计算 | 第24页 |
2.4 冰致疲劳强度计算方法 | 第24-26页 |
2.4.1 冰致疲劳强度计算原理 | 第24-25页 |
2.4.2 冰致疲劳强度计算流程 | 第25-26页 |
2.5极地船疲劳损伤度与寿命计算 | 第26页 |
2.6 低温环境疲劳强度试验 | 第26-35页 |
2.6.1 试验材料与试件 | 第26-28页 |
2.6.2 试验设备 | 第28页 |
2.6.3 试验方法 | 第28-29页 |
2.6.4 试验结果 | 第29-30页 |
2.6.5 试验S-N曲线对比分析 | 第30-35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3章 极地船波浪疲劳强度计算方法 | 第36-54页 |
3.1 概述 | 第36页 |
3.2 极地船波浪疲劳强度计算 | 第36-51页 |
3.2.1 实船主尺度及相关参数 | 第36页 |
3.2.2 结构有限元模型化 | 第36-37页 |
3.2.3 波浪载荷计算 | 第37页 |
3.2.4 波浪工况疲劳节点的筛选及细化 | 第37-47页 |
3.2.5 应力响应传递函数计算 | 第47-50页 |
3.2.6 波浪疲劳累积损伤度计算 | 第50-51页 |
3.2.7 疲劳强度计算结果分析 | 第51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51-54页 |
第4章 极地船连续式破冰载荷时域计算方法 | 第54-68页 |
4.1 概述 | 第54页 |
4.2 坐标系定义 | 第54-55页 |
4.3 计算机理与方法 | 第55-59页 |
4.3.1 三次样条插值方法 | 第55-57页 |
4.3.2 船冰接触区域的确定方法 | 第57页 |
4.3.3 海冰弯曲破坏研究 | 第57-59页 |
4.4 环境载荷分析 | 第59-62页 |
4.4.1 冰载荷计算 | 第60页 |
4.4.2 海流阻力计算 | 第60-61页 |
4.4.3 螺旋桨及舵的推力 | 第61页 |
4.4.4 欧拉力 | 第61-62页 |
4.5 Newmark法求解船舶运动微分方程 | 第62-64页 |
4.6 连续式破冰载荷计算与确定接触区域 | 第64-67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5章 极地船冰致疲劳强度计算方法 | 第68-82页 |
5.1 概述 | 第68页 |
5.2 海冰疲劳环境 | 第68-69页 |
5.2.1 极地冰情 | 第68-69页 |
5.2.2 破冰疲劳工况的确定 | 第69页 |
5.3 极地船冰致疲劳评估部位的确定方法 | 第69页 |
5.4 极地船冰致疲劳计算 | 第69-79页 |
5.4.1 力学分析模型及材料属性 | 第69-71页 |
5.4.2 动力学分析模型边界条件及冰载荷加载方法 | 第71-73页 |
5.4.3 结构动态应力分析 | 第73-76页 |
5.4.4 雨流计数法 | 第76-77页 |
5.4.5 极地船冰致疲劳损伤 | 第77-79页 |
5.5 极地船疲劳损伤 | 第79-80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80-82页 |
结论 | 第82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8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88-90页 |
致谢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