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1.2.1 研究方式 | 第12-13页 |
1.2.2 分析方法 | 第13页 |
1.2.3 建模方式 | 第13-14页 |
1.2.4 主要结论 | 第14-16页 |
1.3 论文的目的和主要工作 | 第16-18页 |
1.3.1 论文的目的 | 第16页 |
1.3.2 主要工作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车轮热负荷分析理论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18-28页 |
2.1 热负荷分析中的导热理论概述 | 第18-21页 |
2.1.1 导热的基础理论 | 第18页 |
2.1.2 三维瞬态导热分析的数学模型 | 第18-21页 |
2.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21-22页 |
2.2.1 模型的假设 | 第21页 |
2.2.2 车轮实体及网格模型的建立 | 第21-22页 |
2.2.3 材料参数的设置 | 第22页 |
2.3 边界条件的设置 | 第22-27页 |
2.3.1 热流密度的加载 | 第22-23页 |
2.3.2 对流换热系数的设置 | 第23-2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3章 车轮踏面制动的对流换热系数计算 | 第28-41页 |
3.1 紧急制动下的车轮对流换热分析 | 第28-32页 |
3.1.1 流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| 第28-30页 |
3.1.2 对流换热过程的结果分析 | 第30-32页 |
3.2 制动初始温度对车轮对流换热的影响 | 第32-34页 |
3.3 不同结构设计对车轮对流换热的影响 | 第34-40页 |
3.3.1 不同结构的车轮模型 | 第34页 |
3.3.2 不同结构设计对车轮对流换热的影响结果分析 | 第34-40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4章 车轮的结构参数设计对热负荷的影响 | 第41-59页 |
4.1 对流换热系数的选取 | 第41-43页 |
4.2 车轮闸瓦宽度对热负荷的影响 | 第43-47页 |
4.2.1 闸瓦宽度对车轮温度的影响 | 第43-45页 |
4.2.2 闸瓦宽度对车轮应力的影响 | 第45-47页 |
4.3 车轮轮辋厚度对热负荷的影响 | 第47-53页 |
4.3.1 轮辋厚度对车轮温度的影响 | 第47-49页 |
4.3.2 轮辋厚度对车轮应力的影响 | 第49-53页 |
4.4 车轮辋宽度对热负荷的影响 | 第53-55页 |
4.4.1 轮辋宽度对车轮温度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4.4.2 轮辋宽度对车轮应力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4.5 车轮辐板形式对热负荷的影响 | 第55-58页 |
4.5.1 辐板形式对车轮温度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4.5.2 辐板形式对车轮应力的影响 | 第56-58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5章 车轮磨耗对机械载荷及制动热疲劳的影响 | 第59-76页 |
5.1 计算模型参数及工况的加载 | 第59-60页 |
5.1.1 模型计算参数 | 第59页 |
5.1.2 机械工况的加载 | 第59-60页 |
5.1.3 制动工况的加载 | 第60页 |
5.2 评价方法 | 第60-63页 |
5.2.1 车轮辐板静强度评价方法 | 第60页 |
5.2.2 车轮辐板疲劳强度评价方法 | 第60-63页 |
5.3 车轮磨耗后的疲劳计算结果对比 | 第63-75页 |
5.3.1 直线工况疲劳计算对比 | 第64-67页 |
5.3.2 曲线工况疲劳计算对比 | 第67-71页 |
5.3.3 道岔工况疲劳计算对比 | 第71-75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76-78页 |
致谢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2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