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3页 |
1.1 问题提出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目的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.1 现实意义 | 第12页 |
1.3.2 理论意义 | 第12-13页 |
第2章 文献综述 | 第13-38页 |
2.1 催眠理论与催眠关系 | 第13-18页 |
2.1.1 催眠理论探索 | 第13-16页 |
2.1.2 催眠关系 | 第16-18页 |
2.2《汤普森心理童话药书》催眠观点分析 | 第18-23页 |
2.2.1 现代催眠理论概述 | 第19-23页 |
2.3 儿童催眠 | 第23-28页 |
2.3.1 催眠在儿童问题中的应用 | 第23-24页 |
2.3.2 儿童催眠的注意事项 | 第24-25页 |
2.3.3 儿童催眠的导入方法 | 第25页 |
2.3.4 催眠治疗的潜在危害 | 第25-27页 |
2.3.5 本研究涉及的伦理问题 | 第27-28页 |
2.3.6 总结 | 第28页 |
2.4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 | 第28-31页 |
2.5 《汤普森心理童话药书》技术要点分析 | 第31-38页 |
2.5.1 故事分析 | 第31页 |
2.5.2 儿童交流的言语的特色——具体形象、充满幻想 | 第31-38页 |
第3章 研究设计 | 第38-43页 |
3.1 研究对象 | 第38页 |
3.2 研究工具 | 第38页 |
3.3 研究程序 | 第38-42页 |
3.3.1 初测阶段 | 第38-39页 |
3.3.2 筛选和招募被试阶段 | 第39页 |
3.3.3 访谈阶段 | 第39-40页 |
3.3.4 实验实施阶段 | 第40-41页 |
3.3.5 数据分析阶段 | 第41-42页 |
3.4 统计方法 | 第42页 |
3.5 本章小节 | 第42-43页 |
第4章 研究结果 | 第43-53页 |
4.1 人口学变量上的分析 | 第43-44页 |
4.1.1 调查样本数量及性别、年龄分布 | 第43页 |
4.1.2 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行为问题在性别分布上的差异分析 | 第43-44页 |
4.2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间的相关分析 | 第44页 |
4.3 七周实验追踪反馈结果 | 第44-46页 |
4.4 前两周数据对比 | 第46-49页 |
4.4.1 前两周数据整体对比 | 第47页 |
4.4.2 各具体问题前两周数据对比 | 第47-49页 |
4.5 培训前一周和培训后连续三周数据对比 | 第49-52页 |
4.5.1 害羞问题 | 第49-50页 |
4.5.2 腿疼问题 | 第50页 |
4.5.3 睡眠问题 | 第50-51页 |
4.5.4 怕黑问题 | 第51页 |
4.5.5 咬手指问题 | 第51-52页 |
4.6 培训有效性分析及干预效果持续性分析 | 第52-53页 |
第5章 分析讨论 | 第53-58页 |
5.1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| 第53页 |
5.2《汤普森心理童话药书》具有疗愈效果 | 第53-54页 |
5.3《汤普森心理童话药书》培训和干预效果的分析 | 第54-57页 |
5.3.1 培训的有效性 | 第54页 |
5.3.2 跟踪指导的必要性 | 第54页 |
5.3.3 培训和追踪指导对家长的帮助程度与问题的复杂程度有关 | 第54-55页 |
5.3.4 培训及干预的效果需要时间呈现 | 第55-56页 |
5.3.5《汤普森心理童话药书》能缓解症状但未必能消除症状 | 第56页 |
5.3.6 干预的持续有效性 | 第56-57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58-60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58页 |
6.2 研究创新点 | 第58-59页 |
6.3 本研究的不足 | 第59页 |
6.4 今后研究的建议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
附录 | 第67-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