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0-20页 |
1.1 背景介绍 | 第10页 |
1.2 琥珀酸的理化性质 | 第10-11页 |
1.3 琥珀酸的工业应用 | 第11-12页 |
1.4 琥珀酸的生产方法 | 第12-15页 |
1.4.1 化学法生产琥珀酸 | 第12-13页 |
1.4.2 生物法生产琥珀酸 | 第13-15页 |
1.5 木薯的性质及其应用 | 第15-17页 |
1.6 酸水解淀粉与双酶水解淀粉 | 第17-18页 |
1.7 分步糖化发酵方法与同步糖化发酵方法比较 | 第18-19页 |
1.8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8.1 本课题研究意义 | 第19页 |
1.8.2 本课题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琥珀酸生产厌氧阶段温度优化 | 第20-35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0-22页 |
2.1.1 菌株 | 第20页 |
2.1.2 培养基 | 第20-21页 |
2.1.3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| 第21-22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2-27页 |
2.2.1 一级种子培养 | 第22-23页 |
2.2.2 二级种子培养 | 第23页 |
2.2.3 摇瓶实验研究厌氧阶段培养温度对产琥珀酸的影响 | 第23页 |
2.2.4 两阶段法发酵生产琥珀酸 | 第23-24页 |
2.2.5 分析方法 | 第24-27页 |
2.3 结果讨论 | 第27-34页 |
2.3.1 摇瓶发醇 | 第27-28页 |
2.3.2 5L罐水平研究厌氧阶段培养温度对产琥珀酸的影响 | 第28-34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三章 木薯淀粉同步糖化发酵生产琥珀酸 | 第35-50页 |
3.1 实验材料 | 第35-36页 |
3.1.1 菌株 | 第35页 |
3.1.2 培养基 | 第35页 |
3.1.3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| 第35-36页 |
3.2 实验方法 | 第36-39页 |
3.2.1 木薯淀粉水分含量测定 | 第36页 |
3.2.2 DNS法测还原糖浓度 | 第36-37页 |
3.2.3 酸水解法测定木薯淀粉总糖含量 | 第37-38页 |
3.2.4 正交实验优化木薯淀粉酶水解条件 | 第38页 |
3.2.5 用于同步糖化发酵的木薯淀粉液化液制备 | 第38-39页 |
3.2.6 摇瓶优化同步糖化发酵过程中糖化酶加量 | 第39页 |
3.2.7 同步糖化发酵木薯淀粉 | 第39页 |
3.2.8 酶水解法测定发酵结束后残存总糖含量 | 第39页 |
3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9-48页 |
3.3.1 正交实验优化木薯淀粉酶水解条件 | 第39-41页 |
3.3.2 摇瓶优化同步糖化发酵过程中糖化酶加量 | 第41页 |
3.3.3 5L罐水平优化木薯淀粉加量 | 第41-45页 |
3.3.4 糖化酶限制性加入实验 | 第45-46页 |
3.3.5 同步糖化发酵数据比较 | 第46-47页 |
3.3.6 高密度同步糖化发酵木薯粉 | 第47-48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8-50页 |
第四章 木薯粉同步糖化发酵生产琥珀酸 | 第50-57页 |
4.1 实验材料 | 第50页 |
4.1.1 菌株 | 第50页 |
4.1.2 培养基 | 第50页 |
4.1.3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| 第50页 |
4.2 实验方法 | 第50-51页 |
4.2.1 木薯干预处理 | 第50页 |
4.2.2 木薯粉水分测定 | 第50-51页 |
4.2.3 酸水解测木薯粉总糖含量 | 第51页 |
4.2.4 木薯粉液化液的制备 | 第51页 |
4.2.5 同步糖化发酵木薯粉 | 第51页 |
4.2.6 厌氧阶段Mg~(2+)浓度对产玻珀酸的影响 | 第51页 |
4.2.7 分析方法 | 第51页 |
4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51-56页 |
4.3.1 同步糖化发酵木薯粉 | 第51-55页 |
4.3.2 镁离子对厌氧发酵产琥珀酸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7-58页 |
5.1 结论 | 第57页 |
5.2 展望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5页 |
发表文章 | 第65-66页 |
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