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、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1.1.3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2.3 已有研究评述 | 第15页 |
1.3 研究方法和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4 创新点和技术路线图 | 第16-18页 |
1.4.1 创新点 | 第16页 |
1.4.2 技术路线图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| 第18-22页 |
2.1 概念界定 | 第18-19页 |
2.1.1 教育服务产业 | 第18页 |
2.1.2 非学历教育服务产业 | 第18页 |
2.1.3 非学历英语教育服务产业 | 第18-19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19-22页 |
2.2.1 消费者情绪 | 第19页 |
2.2.2 消费者行为意向 | 第19-20页 |
2.2.3 消费者感知服务质量 | 第20-22页 |
第3章 非学历英语教育服务产业失范的特征、归因及类型 | 第22-33页 |
3.1 非学历英语教育服务产业的特征 | 第22-25页 |
3.1.1 非学历英语教育服务产业的生命周期特征 | 第22-23页 |
3.1.2 非学历英语教育服务产业的形态特征 | 第23-24页 |
3.1.3 非学历英语教育服务产业的失范特征 | 第24-25页 |
3.2 非学历英语教育服务产业失范的归因 | 第25-29页 |
3.2.1 产业准入机制不完善 | 第25-27页 |
3.2.2 产业服务质量监管体系不完善 | 第27页 |
3.2.3 产业退出机制不完善 | 第27-29页 |
3.2.4 产业自律性不强 | 第29页 |
3.3 非学历英语教育服务产业失范的类型 | 第29-31页 |
3.3.1 大企业“超级明星效应”下的产业失范 | 第29-30页 |
3.3.2 中小企业“进退无障碍”下的产业失范 | 第30-31页 |
3.4 小结与思考 | 第31-33页 |
第4章 非学历英语教育感知服务质量与学员行为意向的关系 | 第33-44页 |
4.1 研究假设 | 第33-35页 |
4.1.1 感知服务质量与学员情绪的关系 | 第34页 |
4.1.2 感知服务质量与行为意向的关系 | 第34-35页 |
4.1.3 学员情绪与行为意向的关系 | 第35页 |
4.2 问卷设计与数据分析 | 第35-38页 |
4.2.1 问卷的设计 | 第35-36页 |
4.2.2 数据的收集 | 第36-37页 |
4.2.3 数据分析 | 第37-38页 |
4.3 实证分析 | 第38-43页 |
4.3.1 测量模型的拟合及适配度检验 | 第38-39页 |
4.3.2 区别效度的验证 | 第39-41页 |
4.3.3 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 | 第41页 |
4.3.4 假设检验 | 第41-43页 |
4.4 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5章 非学历英语教育服务产业规范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| 第44-48页 |
5.1 产业监管层面的策略 | 第44-46页 |
5.1.1 建立完善的产业准入机制,挤压“失范”空间 | 第44-45页 |
5.1.2 建立服务质量监管和考评体系,规范产业发展 | 第45页 |
5.1.3 制定产业退出机制,抑制“游击”主体 | 第45-46页 |
5.1.4 完善行业协会职能,加强企业自律 | 第46页 |
5.2 产业主体层面的策略 | 第46-48页 |
5.2.1 不断完善提高服务环境质量 | 第46-47页 |
5.2.2 不断完善提高服务产品质量 | 第47页 |
5.2.3 不断完善提高服务体系标准 | 第47页 |
5.2.4 注重和提高学员的情绪管理 | 第47-48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8-50页 |
6.1 结论 | 第48页 |
6.2 展望 | 第48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5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| 第55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
附录 | 第57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