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-10页 |
1.1.1 中国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 | 第8页 |
1.1.2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适宜我国本土化教育的发展 | 第8-9页 |
1.1.3 西藏地区本土化音乐课堂的缺失 | 第9-10页 |
1.2 选题缘起与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2.1 选题缘起 | 第10-11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2-14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4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14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5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5-17页 |
1.5.1 本土 | 第15页 |
1.5.2 本土化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西藏中小学本土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| 第17-24页 |
2.1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生成及教学理念 | 第17-20页 |
2.1.1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生成 | 第17-19页 |
2.1.2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教学理念 | 第19-20页 |
2.2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| 第20-21页 |
2.2.1 认知探索期 | 第20页 |
2.2.2 实践研究期 | 第20页 |
2.2.3 开拓发展期 | 第20-21页 |
2.3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西藏中小学本土化教学的教育需求 | 第21-24页 |
2.3.1 教育发展需求 | 第21页 |
2.3.2 教师需求 | 第21-22页 |
2.3.3 学生需求 | 第22-24页 |
第3章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西藏中小学本土化教学的现状 | 第24-28页 |
3.1 学校教学环境现状 | 第24-25页 |
3.1.1 音乐教室空间 | 第24页 |
3.1.2 音乐教材、器材 | 第24-25页 |
3.2 师资现状 | 第25-26页 |
3.2.1 教学水平 | 第25页 |
3.2.2 教学理念 | 第25-26页 |
3.2.3 教学实践与交流 | 第26页 |
3.3 学生音乐素质现状 | 第26-28页 |
3.3.1 基础不实,困而不学 | 第26页 |
3.3.2 缺乏想象,实践不足 | 第26-27页 |
3.3.3 思维受限,表现束缚 | 第27页 |
3.3.4 被动接受,不主动参与 | 第27-28页 |
第4章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西藏中小学本土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| 第28-42页 |
4.1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拉萨市区中小学的实践案例 | 第28-38页 |
4.1.1 基于律动、创编的教学设计——跳跃的音符 | 第28-31页 |
4.1.2 基于情感、创造的教学设计——朋友情 | 第31-34页 |
4.1.3 基于想象、表现力的教学设计——“万马奔腾”之联想 | 第34-38页 |
4.1.4 其他教学元素的运用 | 第38页 |
4.2 对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实践课堂的总结 | 第38-40页 |
4.2.1 本土文化接受方面 | 第39页 |
4.2.2 表现力方面 | 第39页 |
4.2.3 综合应用方面 | 第39-40页 |
4.3 实践教学成果分析 | 第40-42页 |
4.3.1 返璞归真,符合学生身心发展 | 第40页 |
4.3.2 回归人本,关注学生需求 | 第40-41页 |
4.3.3 摆脱束缚,表现自然心境 | 第41页 |
4.3.4 身心愉悦,寓教于乐 | 第41-42页 |
第5章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西藏中小学本土化教学的展望 | 第42-49页 |
5.1 教育政策支持 | 第42-45页 |
5.1.1 音乐教育体制改革 | 第42-44页 |
5.1.2 音乐教育经费投入 | 第44-45页 |
5.2 音乐教育建设规划 | 第45-46页 |
5.2.1 高校课程建设 | 第45页 |
5.2.2 教学资源建设 | 第45-46页 |
5.3 教师人才培养 | 第46-49页 |
5.3.1 高校继续教育 | 第46-48页 |
5.3.2 本土师资培养 | 第48-49页 |
结语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附录 | 第53-6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7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