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8-19页 |
| 1.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8-10页 |
| 1.1.1 课题来源 | 第8页 |
| 1.1.2 课题的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| 1.1.3 课题的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7页 |
| 1.2.1 轮地作用力学试验与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5页 |
| 1.2.2 土壤力学参数辨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| 1.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9页 |
| 1.3.1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| 第17-18页 |
| 1.3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| 第2章 轮地相互作用侧偏滑转复合力学试验研究 | 第19-32页 |
| 2.1 引言 | 第19页 |
| 2.2 轮地相互作用工况分析 | 第19-21页 |
| 2.3 试验装置及试验设计 | 第21-23页 |
| 2.3.1 试验装置 | 第21-22页 |
| 2.3.2 试验设计 | 第22-23页 |
| 2.4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23-31页 |
| 2.4.1 纯滑转工况试验结果分析 | 第23-24页 |
| 2.4.2 纯侧偏工况试验结果分析 | 第24-28页 |
| 2.4.3 侧偏滑转复合工况试验结果分析 | 第28-31页 |
| 2.5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| 第3章 轮地相互作用侧偏滑转复合力学建模 | 第32-60页 |
| 3.1 引言 | 第32页 |
| 3.2 传统轮地相互作用力学模型预测性能分析 | 第32-37页 |
| 3.3 滑动表征量定义 | 第37-40页 |
| 3.4 车轮沉陷模型的建立 | 第40-44页 |
| 3.4.1 车轮滑转沉陷及其预测模型 | 第41-42页 |
| 3.4.2 车轮侧偏沉陷及其预测模型 | 第42-43页 |
| 3.4.3 车轮侧偏滑转复合沉陷及其预测模型 | 第43-44页 |
| 3.5 轮刺效应分析 | 第44-48页 |
| 3.5.1 轮刺式车轮剪切位移计算 | 第44-47页 |
| 3.5.2 轮地剪切应力计算 | 第47-48页 |
| 3.6 轮地相互作用侧偏力学模型 | 第48-59页 |
| 3.6.1 最大应力角计算 | 第48-49页 |
| 3.6.2 纯侧偏力学模型及其应用 | 第49-53页 |
| 3.6.3 侧偏滑转复合力学模型及其应用 | 第53-59页 |
| 3.7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| 第4章 侧偏滑转复合力学解析模型及参数辨识研究 | 第60-80页 |
| 4.1 引言 | 第60页 |
| 4.2 侧偏滑转复合力学积分模型的耦合度分析 | 第60-62页 |
| 4.3 基于积分模型的土壤参数辨识研究 | 第62-68页 |
| 4.4 侧偏滑转复合力学解析解耦模型 | 第68-71页 |
| 4.4.1 基于应力分布线性化的解析模型 | 第68-69页 |
| 4.4.2 解析模型解耦 | 第69-71页 |
| 4.5 基于解析解耦模型的土壤参数辨识研究 | 第71-79页 |
| 4.5.1 参数辨识方法分析 | 第71-74页 |
| 4.5.2 模拟星壤的参数辨识 | 第74-79页 |
| 4.6 本章小结 | 第79-80页 |
| 结论 | 第80-8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1-86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86-88页 |
| 致谢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