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10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0-11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1.3 基本概念分析 | 第11-12页 |
1.3.1 德育分类 | 第11-12页 |
1.3.2 德育概念 | 第12页 |
1.4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4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4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页 |
1.5 写作方法 | 第14页 |
1.6 研究思路与创新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蔡元培德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| 第16-22页 |
2.1 时代背景 | 第16-17页 |
2.1.1 救亡图存运动的开展 | 第16-17页 |
2.1.2 道德启蒙思潮的萌发 | 第17页 |
2.2 家庭背景 | 第17-18页 |
2.2.1 商贾之家 | 第18页 |
2.2.2 父母言行 | 第18页 |
2.3 教育背景 | 第18-20页 |
2.3.1 中国儒家人性论思想 | 第19页 |
2.3.2 西方先哲思想 | 第19-20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0-22页 |
第3章 蔡元培德育思想主要内容 | 第22-34页 |
3.1 德育目标 | 第22-24页 |
3.1.1 树立全新的人生观——群己并重 舍己为群 | 第22-23页 |
3.1.2 培养正确的学习观——以研究学术为天职 | 第23-24页 |
3.2 德育宗旨 | 第24-25页 |
3.2.1 自由——自身道德约束的美德 | 第24页 |
3.2.2 平等——平等取决于人的品格 | 第24-25页 |
3.2.3 博爱——博爱是最高的道德 | 第25页 |
3.3 德育地位 | 第25-28页 |
3.3.1 培养国民健全人格的前提 | 第26-27页 |
3.3.2 富国强民的关键 | 第27页 |
3.3.3 改变社会面貌的需要 | 第27-28页 |
3.4 德育原则 | 第28-30页 |
3.4.1 先养公德原则 | 第28页 |
3.4.2 厉行自治原则 | 第28-29页 |
3.4.3 影响一致原则 | 第29-30页 |
3.5 德育方法 | 第30-32页 |
3.5.1 因材施教法 | 第30页 |
3.5.2 注重实践法 | 第30-31页 |
3.5.3 多管齐下法 | 第31-32页 |
3.5.4 循序渐进法 | 第32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32-34页 |
第4章 蔡元培德育思想的评价 | 第34-38页 |
4.1 蔡元培德育思想的历史价值 | 第34-35页 |
4.1.1 批判了尊孔忠君等旧道德 | 第34页 |
4.1.2 反击了蒋介石的独裁专政 | 第34-35页 |
4.2 蔡元培德育思想的局限性 | 第35-36页 |
4.2.1 培养完全人格的目标无法实现 | 第35-36页 |
4.2.2 夸大了美育的作用 | 第36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36-38页 |
第5章 蔡元培德育思想的现代借鉴 | 第38-48页 |
5.1 发挥德育价值 | 第38-39页 |
5.1.1 倡导以德化人 助推学生成人成才 | 第38页 |
5.1.2 整饬不良学风 培育学生正确动机 | 第38-39页 |
5.2 更新德育理念 | 第39-40页 |
5.2.1 解放学生个性 | 第39页 |
5.2.2 倡导以人为本 | 第39-40页 |
5.2.3 强调自爱和爱人 | 第40页 |
5.3 强化首位意识 | 第40-41页 |
5.3.1 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制度 | 第41页 |
5.3.2 将德育渗透整个教育过程 | 第41页 |
5.4 升级德育思路 | 第41-44页 |
5.4.1 认清德育基础养成公德意识 | 第42页 |
5.4.2 倡导自我教育培养自育意识 | 第42-43页 |
5.4.3 协调影响因素发挥众育合力 | 第43-44页 |
5.5 改进德育方法 | 第44-46页 |
5.5.1 注重因材施教 | 第44-45页 |
5.5.2 强调实践环节 | 第45页 |
5.5.3 丰富德育内容 | 第45-46页 |
5.5.4 转变德育途径 | 第46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46-48页 |
结论 | 第48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54-55页 |
致谢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