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.引言 | 第10-17页 |
1.1 研究的缘起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1 研究的目的 | 第11页 |
1.2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12-16页 |
1.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4.1 研究的思路 | 第16页 |
1.4.2 研究的方法 | 第16-17页 |
2.口语交际教学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| 第17-25页 |
2.1 口语交际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7-20页 |
2.1.1 口语交际的涵义 | 第17-18页 |
2.1.2 口语交际的特点 | 第18-19页 |
2.1.3 口语交际教学的涵义 | 第19页 |
2.1.4 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理念 | 第19-20页 |
2.2 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依据 | 第20-25页 |
2.2.1 语用学的相关概念 | 第20-22页 |
2.2.2 语用学的基本原则 | 第22-23页 |
2.2.3 语用学用于口语交际教学的可能性 | 第23-25页 |
3.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——以秦安一中为例 | 第25-41页 |
3.1 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| 第25-34页 |
3.1.1 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| 第25-32页 |
3.1.2 访谈提纲的整理与分析 | 第32-34页 |
3.2 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 | 第34-37页 |
3.2.1 口语交际教学理念不够明确 | 第34-35页 |
3.2.2 口语交际教学话题范围较窄 | 第35页 |
3.2.3 口语交际教学情境创设较少 | 第35页 |
3.2.4 口语交际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| 第35页 |
3.2.5 口语交际教学评价不够全面 | 第35-36页 |
3.2.6 学生存在交际语言表达障碍 | 第36页 |
3.2.7 学生存在交际的非语言障碍 | 第36页 |
3.2.8 学生存在口语交际心理障碍 | 第36-37页 |
3.3 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| 第37-41页 |
3.3.1 教师存在问题的原因 | 第37-38页 |
3.3.2 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 | 第38-41页 |
4.基于语用学的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 | 第41-58页 |
4.1 语用学对交际对象的引导(针对教师) | 第41-44页 |
4.1.1 运用隐性语境了解教学对象 | 第41-42页 |
4.1.2 运用隐性语境了解交际教学 | 第42-44页 |
4.2 语用学对交际对象的引导(针对学生) | 第44-49页 |
4.2.1 运用礼貌原则疏导学生心理障碍 | 第44-46页 |
4.2.2 运用合作原则解决语言表达障碍 | 第46-48页 |
4.2.3 运用合作原则来克服非语言障碍 | 第48-49页 |
4.3 语用学对话题选择的引导 | 第49-51页 |
4.3.1 运用质准则选择热点类话题 | 第49-50页 |
4.3.2 运用量准则选择情景类话题 | 第50页 |
4.3.3 运用关系准则选择课本话题 | 第50-51页 |
4.4 语用学对交际方法的引导 | 第51-53页 |
4.4.1 运用关系准则选择情景教学法 | 第51-52页 |
4.4.2 运用方式准则选择专项训练法 | 第52页 |
4.4.3 运用关系准则选择探究教学法 | 第52-53页 |
4.5 语用学在交际效果中的运用 | 第53-58页 |
4.5.1 运用面子原则指导教师评价 | 第53-54页 |
4.5.2 运用质准则指导笔纸化评价 | 第54-55页 |
4.5.3 运用赞誉准则指导教师评价 | 第55页 |
4.5.4 运用质准则引导生生评价 | 第55-57页 |
4.5.5 运用质准则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| 第57-58页 |
结语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3页 |
附录 | 第63-71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71-72页 |
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