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10-20页 |
(一)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(二)选题的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理论意义 | 第11-12页 |
2.现实意义 | 第12-13页 |
(三)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8页 |
1.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2.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8页 |
(四)创新之处 | 第18-19页 |
(五)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一、因材施教理念下“学案导学”模式概述 | 第20-28页 |
(一)相关概念 | 第20-21页 |
1.因材施教 | 第20页 |
2.“学案导学”教学模式 | 第20-21页 |
3.因材施教理念下“学案导学”教学模式 | 第21页 |
(二)因材施教理念下“学案导学”模式的理论基础 | 第21-24页 |
1.多元智能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掌握学习理论 | 第22页 |
3.建构主义理论 | 第22-23页 |
4.“最近发展区”理论 | 第23-24页 |
(三)因材施教理念下“学案导学”模式的特点 | 第24-25页 |
1.在因材施教中达成知识建构 | 第24页 |
2.在和谐氛围中实现教学相长 | 第24页 |
3.在“先学后教”中凸显主体地位 | 第24-25页 |
4.在质疑反思中锻炼思维能力 | 第25页 |
(四)因材施教理念下“学案导学”模式的原则 | 第25-28页 |
1.差异性原则 | 第25-26页 |
2.导学性原则 | 第26页 |
3.探究性原则 | 第26-27页 |
4.合作性原则 | 第27-28页 |
二、因材施教理念下“学案导学”模式在高中思政课中的实践操作 | 第28-43页 |
(一)因材施教的客观前提——对学生合理分层 | 第28-30页 |
(二)因材施教的现实基础——分层编写学案 | 第30-34页 |
1.学习目标环节的分层编写 | 第30-31页 |
2.课前预习环节的分层编写 | 第31页 |
3.课堂导学环节的分层编写 | 第31-33页 |
4.课后巩固环节的分层编写 | 第33-34页 |
(三)因材施教的必要途径——分层使用学案 | 第34-39页 |
1.课前发放学案,学生提前预习 | 第34-35页 |
2.课堂师生互动,构建和谐提升 | 第35-38页 |
3.课后反思总结,能力提升巩固 | 第38-39页 |
(四)因材施教的激励机制——分类科学评价 | 第39-41页 |
1.纵向评价 | 第40页 |
2.过程评价 | 第40页 |
3.多元评价 | 第40-41页 |
(五)因材施教的实践展示——具体实施课例 | 第41-43页 |
三、因材施教理念下“学案导学”模式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| 第43-49页 |
(一)该模式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43-46页 |
1.教师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43-45页 |
2.学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45-46页 |
(二)该模式运用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| 第46-49页 |
1.学校缺乏相应制度保障,激励不到位 | 第46-47页 |
2.教师主动运用愿望不强,观念较保守 | 第47页 |
3.学生认识接受存在偏差,主动性欠缺 | 第47-49页 |
四、因材施教理念下“学案导学”模式的实施建议 | 第49-56页 |
(一)实现学校的主导作用 | 第49-51页 |
1.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| 第49-50页 |
2.完善相关的奖励惩罚机制 | 第50页 |
3.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 | 第50页 |
4.适度増加经费投入 | 第50-51页 |
(二)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| 第51-54页 |
1.转变教学观念,采用“学案导学” | 第51页 |
2.精心编制学案,适应学生需求 | 第51-53页 |
3.合理使用学案,促进学生发展 | 第53-54页 |
4.注重自身学习,提升专业素质 | 第54页 |
(三)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| 第54-56页 |
1.发挥学生自主选择性,避免曲解与误解 | 第54-55页 |
2.指导学生有效使用学案,提高思想认识 | 第55-56页 |
结语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1页 |
附录 | 第61-67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67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