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有X”的功能演化及相关现象专题研究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30页 |
1.1 研究对象与任务 | 第10-16页 |
1.2 研究概况与不足 | 第16-23页 |
1.3 研究理论与视角 | 第23-27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范式 | 第27-29页 |
1.5 语料与引证 | 第29-30页 |
第2章“有待”的性质、功能及其形式化 | 第30-61页 |
2.1“有待”的性质与句法分布 | 第30-38页 |
2.2“有待”的句法形式与变换 | 第38-42页 |
2.3“有待”的语用功能 | 第42-46页 |
2.4“有待”的词汇化与形式化 | 第46-51页 |
2.5“有待”与“亟待”“急待” | 第51-55页 |
2.6 小结 | 第55-56页 |
附录 1“有待/亟待/急待+X”频次分布统计 | 第56-61页 |
第3章“有感”的及物化与形容词化 | 第61-75页 |
3.1“于”的零形化与“有感”的及物化 | 第61-65页 |
3.2 类推与“有感”的及物化 | 第65-68页 |
3.3“有感”的形容词化 | 第68-71页 |
3.4“有感”与“无感”的区别和联系 | 第71-74页 |
3.5 小结 | 第74-75页 |
第4章“有望”的副词化及其性质与功能 | 第75-102页 |
4.1“有望”的词汇化 | 第75-79页 |
4.2“有望”的历时分化与性质 | 第79-83页 |
4.3“有望”的分布、功能与发展 | 第83-89页 |
4.4“有望”与“无望”“在望”的不对称 | 第89-92页 |
4.5 小结 | 第92-94页 |
附录 2 有望/无望/在望与Vp组配统计 | 第94-102页 |
第5章“有幸”的性质、功能及其副词化 | 第102-121页 |
5.1“有幸”的句法分布及其性质 | 第102-111页 |
5.2“有幸”的副词表达功能及其解读 | 第111-114页 |
5.3“有幸”的演化与功能 | 第114-117页 |
5.4 小结 | 第117-119页 |
附录 3“有幸”后接双音节Vp统计 | 第119-121页 |
第6章“有意”的副词化与主观化及其属性 | 第121-148页 |
6.1“有意”的性质与功能 | 第121-125页 |
6.2“有意”的副词化解读 | 第125-129页 |
6.3“有意”的描摹副词性 | 第129-131页 |
6.4“有意”的主观性与主观化 | 第131-135页 |
6.5 小结 | 第135-137页 |
附录 4 “有意”后附Vp情形统计 | 第137-148页 |
第7章“有失X”的表达功能及其构式成因 | 第148-174页 |
7.1“有失(X)”的性质与功能 | 第148-154页 |
7.2“有失”的演化 | 第154-161页 |
7.3“有失X”与“失之X”“失于X” | 第161-168页 |
7.4 小结 | 第168-170页 |
附录 5“有失”类后接双音节成分统计 | 第170-174页 |
第8章“有+Np双”的构式化与语法化 | 第174-197页 |
8.1“有+Np双”的构件属性 | 第174-182页 |
8.2“有+Np双”的演化及存在形态 | 第182-191页 |
8.3“有Np双”构式义认知解读 | 第191-193页 |
8.4 小结 | 第193-195页 |
附录 6 通行语文辞书收词情况 | 第195-197页 |
第9章“有+Np双”构式功能及其构式化扩展 | 第197-230页 |
9.1“有+Np双”的句法功能 | 第197-203页 |
9.2“有Np双”的语用功能 | 第203-207页 |
9.3“有Np双”功能延伸及其再虚化 | 第207-213页 |
9.4 小结 | 第213-215页 |
附录 7“有+X双”频次统计 | 第215-230页 |
第10章“有+Vp”产生机制与动因 | 第230-246页 |
10.1“有+Vp”的来源 | 第231-233页 |
10.2 方言接触与类推 | 第233-238页 |
10.3 肯定、否定表达的不对称 | 第238-242页 |
10.4“have”与“有”的对译 | 第242-244页 |
10.5 小结 | 第244-246页 |
第11章“有+Vp”的历时演化及其功能 | 第246-266页 |
11.1 古汉语范畴内的“有+Vp” | 第246-251页 |
11.2 现代汉语范畴内“有+Vp” | 第251-254页 |
11.3“有+Vp”的结构性质解读 | 第254-258页 |
11.4“有”与体 | 第258-264页 |
11.5 小结 | 第264-266页 |
第12章 结语 | 第266-272页 |
12.1 研究结论 | 第266-270页 |
12.2 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270-2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72-29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290-291页 |
致谢 | 第291-2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