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墩小半径曲线刚构—连续组合梁桥静力计算分析与抗震性能研究
| 摘要 | 第6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1-16页 |
| 1.1 曲线刚构-连续组合梁桥概述 | 第11-12页 |
| 1.2 曲线刚构-连续组合梁桥受力特点 | 第12页 |
| 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| 1.3.1 曲线梁桥静力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1.3.2 曲线梁桥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| 1.4 本文主要工作 | 第14-16页 |
| 第2章 梁单元模型建立 | 第16-22页 |
| 2.1 工程背景概述 | 第16-17页 |
| 2.2 全桥有限元模型建立 | 第17-20页 |
| 2.2.1 有限元建模概述 | 第17页 |
| 2.2.2 基础和地基作用的模拟 | 第17-19页 |
| 2.2.3 边界条件模拟 | 第19-20页 |
| 2.3 全桥空间有限元模型 | 第20-22页 |
| 第3章 全桥施工阶段的计算分析 | 第22-31页 |
| 3.1 施工阶段划分 | 第22-24页 |
| 3.2 施工阶段主梁计算分析 | 第24-25页 |
| 3.2.1 主梁应力计算分析 | 第24-25页 |
| 3.2.2 主梁位移计算分析 | 第25页 |
| 3.3 施工阶段桥墩计算分析 | 第25-26页 |
| 3.4 施工阶段悬臂根部截面计算分析 | 第26-30页 |
| 3.5 小结 | 第30-31页 |
| 第4章 全桥运营阶段的计算分析 | 第31-50页 |
| 4.1 运营阶段计算荷载 | 第31-34页 |
| 4.2 列车活载作用计算分析 | 第34-35页 |
| 4.3 恒载作用计算分析 | 第35-36页 |
| 4.4 温度作用计算分析 | 第36-38页 |
| 4.5 其他荷载作用计算分析 | 第38-43页 |
| 4.6 荷载组合作用计算分析 | 第43-48页 |
| 4.7 小结 | 第48-50页 |
| 第5章 全桥动力计算分析 | 第50-70页 |
| 5.1 自振特性计算分析 | 第50-53页 |
| 5.1.1 自振特性计算原理与方法 | 第50-51页 |
| 5.1.2 结构模态分析 | 第51-53页 |
| 5.2 反应谱计算分析 | 第53-59页 |
| 5.2.1 反应谱分析概述 | 第53页 |
| 5.2.2 输入地震动 | 第53-54页 |
| 5.2.3 反应谱振型分析 | 第54页 |
| 5.2.4 不同激励角度的反应谱计算分析 | 第54-57页 |
| 5.2.5 反应谱应力计算分析 | 第57-59页 |
| 5.3 时程计算分析 | 第59-68页 |
| 5.3.1 时程分析法概述 | 第59-60页 |
| 5.3.2 地震波的选择和输入 | 第60-63页 |
| 5.3.3 地震时程应力计算分析 | 第63-64页 |
| 5.3.4 地震时程分析与反应谱法结果对比 | 第64-68页 |
| 5.4 小结 | 第68-70页 |
| 第6章 设计参数对地震响应的敏感性分析 | 第70-83页 |
| 6.1 不同墩高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 | 第70-74页 |
| 6.1.1 横向激励 | 第70-72页 |
| 6.1.2 纵向激励 | 第72-74页 |
| 6.2 不同曲线半径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 | 第74-82页 |
| 6.2.1 横向激励 | 第75-78页 |
| 6.2.2 纵向激励 | 第78-82页 |
| 6.3 小结 | 第82-83页 |
| 结论 | 第83-85页 |
| 致谢 | 第85-8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6-89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