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致谢 | 第6-7页 |
| 摘要 | 第7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9页 |
| 绪论 | 第12-21页 |
| (一) 研究缘起 | 第12-14页 |
| 1、被遗忘的中西方“搭桥者”:熊式一 | 第12-13页 |
| 2、被忽视的中西方“天桥”:The Bridge of Heaven | 第13-14页 |
| (二) 研究视角:以创作形式呈现的译写 | 第14-17页 |
| 1、“译写”概念的界定 | 第14-15页 |
| 2、The Bridge of Heaven的翻译性 | 第15-16页 |
| 3、The Bridge of Heaven译写研究的可行性 | 第16-17页 |
| (三)文献综述:The Bridge of Heaven和译写的研究综述 | 第17-20页 |
| 1、The Bridge of Heaven研究综述 | 第17-18页 |
| 2、译写研究综述 | 第18-19页 |
| 3、小结:The Bridge of Heaven和译写研究的局限性 | 第19-20页 |
| (四)研究问题 | 第20-21页 |
| 第一章 The Bridge of Heaven——抗战时期走向西方的成功之作 | 第21-26页 |
| (一)The Bridge of Heaven简介 | 第21-22页 |
| (二)The Bridge of Heaven的创作背景 | 第22-24页 |
| 1、熊式一因创作Lady Precious Stream立足西方文坛 | 第22页 |
| 2、抗战期间熊式一半官方的文化宣传者身份 | 第22-23页 |
| 3、抗战时期中国与英美逐步走进“蜜月期” | 第23-24页 |
| (三)The Bridge of Heaven走红西方 | 第24-25页 |
| (四)小结:The Bridge of Heaven的“写”和“译” | 第25-26页 |
| 第二章 译写之“写”:The Bridge of Heaven中国文化书写策略分析 | 第26-34页 |
| (一) 历史时期的选择:清末民初之艰难转型期 | 第26-27页 |
| (二) 主人公形象的塑造:变革时代的先锋人物 | 第27-30页 |
| 1、有勇有谋的革命志士李大同 | 第28-29页 |
| 2、坚强独立的现代女性吴莲芬 | 第29-30页 |
| (三) 文化习俗与观念的选取:极其典型的中国传统 | 第30-32页 |
| 1、生育、婚嫁与丧葬 | 第30-31页 |
| 2、教育、道德与法律 | 第31-32页 |
| (四) 书写策略总结:融入西方,凸显中国 | 第32-34页 |
| 第三章 译写之“译”:The Bridge of Heaven中国文化翻译策略分析 | 第34-45页 |
| (一)保留异质凸显中国语言 | 第34-37页 |
| (二)浓墨重彩传播中国文化 | 第37-40页 |
| (三)内容微调突出西方价值观 | 第40-42页 |
| (四)缓和态度拉近中西距离 | 第42-44页 |
| (五)翻译策略总结:突出异质,适时融合 | 第44-45页 |
| 结语 | 第45-47页 |
| (一)The Bridge of Heaven译写中张力的凸显 | 第45-46页 |
| (二)The Bridge of Heaven的译写对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 | 第46-4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7-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