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页 |
| 绪论 | 第7-15页 |
| 一、选题依据 | 第7-9页 |
| (一) 选题缘由 | 第7页 |
| (二) 选题意义 | 第7-9页 |
| 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9-12页 |
| (一)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| (二)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| 三、研究思路及方法 | 第12-13页 |
| (一) 研究思路 | 第12-13页 |
| (二) 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| 四、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| 第13-15页 |
| (一) 研究难点 | 第13页 |
| (二) 研究创新点 | 第13-15页 |
| 第一章 “思想政治教育合道德性”理论问题的一般分析 | 第15-21页 |
| 一、思想政治教育合道德性的内涵 | 第15-17页 |
| (一) 教育合道德性的含义 | 第15-16页 |
| (二) 思想政治教育合道德性的定义 | 第16-17页 |
| 二、思想政治教育合道德性的核心标准 | 第17-21页 |
| (一) 人道 | 第17-18页 |
| (二) 公正 | 第18-19页 |
| (三) 自由 | 第19-21页 |
|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合道德性的依据 | 第21-27页 |
| 一、历史学依据 | 第21-23页 |
| (一)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教育合道德性的关注 | 第21-22页 |
| (二) 西方思想家提出的相关教育伦理思想 | 第22页 |
| (三)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道德意蕴 | 第22-23页 |
| 二、学理依据 | 第23-25页 |
| (一)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基础“人的本质” | 第23-24页 |
| (二) 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核心“以人为本” | 第24页 |
| (三) 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“人的自由全面发展” | 第24-25页 |
| 三、实践依据 | 第25-27页 |
| (一) 受教育者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| 第25页 |
| (二)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需要 | 第25-27页 |
|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性缺失的问题及原因 | 第27-34页 |
| 一、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性缺失的问题 | 第27-31页 |
| (一) 重视社会价值,忽视个体价值 | 第27-28页 |
| (二) 重视理论教育,忽视情感需求 | 第28-29页 |
| (三) 重视单向灌输,忽视双向交流 | 第29-30页 |
| (四) 重视人的工具性,忽视人的主体性 | 第30-31页 |
| 二、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性缺失的原因 | 第31-34页 |
| (一) 社会环境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| (二) 传统教育观念的负面影响 | 第32页 |
| (三) 思想政治教育中多方利益诉求的矛盾 | 第32-33页 |
| (四) 部分教育者存在职业伦理失范的问题 | 第33-34页 |
|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合道德性的实现路径 | 第34-50页 |
| 一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合道德性 | 第34-36页 |
| (一) 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相统一 | 第34-35页 |
| (二) 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 | 第35-36页 |
| 二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合道德性 | 第36-39页 |
| (一) 完整性与和谐性相统一 | 第36-37页 |
| (二)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| 第37-39页 |
| 三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合道德性 | 第39-41页 |
| (一) 对话与示范相统一 | 第39-40页 |
| (二) 理性与情感相交融 | 第40-41页 |
| 四、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合道德性 | 第41-44页 |
| (一) 多元性与发展性相统一 | 第41-43页 |
| (二) 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| 第43-44页 |
| 五、合道德性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应有担当 | 第44-50页 |
| (一) 以“求真”的理念把握教育真理 | 第44-45页 |
| (二) 以“向善”的理念确立价值信仰 | 第45-46页 |
| (三) 以“至美”的理念加强教育审美 | 第46-50页 |
| 结语 | 第50-5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1-55页 |
| 致谢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