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页 |
| 1 绪论 | 第7-15页 |
| 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7页 |
| 1.2 选题的意义 | 第7-8页 |
| 1.2.1 理论意义 | 第8页 |
| 1.2.2 实践意义 | 第8页 |
| 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8-13页 |
| 1.3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8-10页 |
| 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| 1.4 研究方案 | 第13-14页 |
| 1.4.1 研究目标 | 第13页 |
| 1.4.2 研究内容 | 第13页 |
| 1.4.3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| 1.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| 第14-15页 |
| 1.5.1 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4页 |
| 1.5.2 研究的不足之处 | 第14-15页 |
| 2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5-18页 |
| 2.1 高职院校 | 第15页 |
| 2.2 高职院校辅导员 | 第15-16页 |
| 2.3 职业能力 | 第16-17页 |
| 2.4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 | 第17-18页 |
| 3 南昌部分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| 第18-48页 |
| 3.1 研究对象的确定 | 第18页 |
| 3.2 研究假设 | 第18-19页 |
| 3.3 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| 第19-25页 |
| 3.3.1 设计问卷初稿 | 第19-20页 |
| 3.3.2 建立专家效度 | 第20-22页 |
| 3.3.3 编制正式问卷 | 第22-23页 |
| 3.3.4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| 第23页 |
| 3.3.5 问卷的实施 | 第23-25页 |
| 3.4 访谈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| 第25-26页 |
| 3.4.1 访谈设计 | 第26页 |
| 3.4.2 访谈实施 | 第26页 |
| 3.5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描述性分析 | 第26-37页 |
| 3.5.1 基础能力 | 第27-29页 |
| 3.5.2 专业能力 | 第29-34页 |
| 3.5.3 关键能力 | 第34-36页 |
| 3.5.4 职业素养 | 第36-37页 |
| 3.6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差异分析 | 第37-48页 |
| 3.6.1 不同性别的辅导员职业能力差异分析 | 第38-39页 |
| 3.6.2 不同年龄的辅导员职业能力差异分析 | 第39-44页 |
| 3.6.3 不同学历的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差异分析 | 第44-47页 |
| 3.6.4 从事辅导员时间对职业能力的差异分析 | 第47-48页 |
| 4 研究的结论与分析 | 第48-53页 |
| 4.1 研究假设的验证结果与分析 | 第48-50页 |
| 4.2 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与分析 | 第50-53页 |
| 4.2.1 辅导员个人素质有待提高 | 第50-51页 |
| 4.2.2 高校重视程度较低 | 第51-52页 |
| 4.2.3 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| 5 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策略 | 第53-56页 |
| 5.1 发挥能动作用,提升个人素质 | 第53-54页 |
| 5.1.1 坚定理想信念,加强知识学习 | 第53页 |
| 5.1.2 以学生为本,增强服务能力 | 第53-54页 |
| 5.2 健全制度建设,重视能力培养 | 第54-55页 |
| 5.2.1 创新选聘标准,注重综合素质 | 第54页 |
| 5.2.2 加强职业培训,更新知识结构 | 第54-55页 |
| 5.2.3 激励与淘汰相结合,完善考核制度 | 第55页 |
| 5.3 优化社会环境,提升职业地位 | 第55-56页 |
| 结论 | 第56-5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7-59页 |
| 附录一 | 第59-64页 |
| 附录二 | 第64-68页 |
| 附录三 | 第68-70页 |
| 附录四 | 第70-72页 |
| 附录五 | 第72-73页 |
| 致谢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