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侠义小说隐语研究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绪论 | 第12-20页 |
1.1 隐语释名 | 第12-13页 |
1.2 隐语的起源与发展 | 第13-15页 |
1.3 研究对象 | 第15-16页 |
1.4 研究现状 | 第16-19页 |
1.5 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2 清代侠义小说隐语词 | 第20-43页 |
2.1 称谓类隐语词 | 第20-26页 |
2.1.1 职业称谓 | 第20-24页 |
2.1.2 亲属好友称谓 | 第24页 |
2.1.3 社交称谓 | 第24-26页 |
2.2 名词类隐语 | 第26-31页 |
2.2.1 钱财珠宝 | 第26-27页 |
2.2.2 盗抢同伙及工具 | 第27-28页 |
2.2.3 身体精神 | 第28-29页 |
2.2.4 其他 | 第29-31页 |
2.3 动作类隐语词 | 第31-39页 |
2.3.1 日常行为 | 第31-33页 |
2.3.2 坑骗盗抢 | 第33-36页 |
2.3.3 官府百态 | 第36-37页 |
2.3.4 生产生活 | 第37-39页 |
2.4 性质状态类隐语词 | 第39-41页 |
2.5 其他 | 第41-43页 |
3 清代侠义小说隐语的构词方法 | 第43-59页 |
3.1 析字法 | 第43-44页 |
3.1.1 单纯析字法 | 第43-44页 |
3.1.2 部分析字法 | 第44页 |
3.1.3 变形析字法 | 第44页 |
3.2 借代法 | 第44-49页 |
3.2.1 特征借代 | 第45-46页 |
3.2.2 相关事物借代 | 第46-47页 |
3.2.3 变形借代 | 第47-48页 |
3.2.4 联想借代法 | 第48页 |
3.2.5 同义词借代 | 第48-49页 |
3.2.6 材料借代 | 第49页 |
3.3 比喻法 | 第49-52页 |
3.4 谐音法 | 第52-53页 |
3.4.1 单纯谐音法 | 第52页 |
3.4.2 谐音歇后法 | 第52页 |
3.4.3 谐音比喻法 | 第52-53页 |
3.4.4 拟声谐音法 | 第53页 |
3.5 用典法 | 第53页 |
3.6 藏头缩脚法 | 第53-55页 |
3.6.1 藏头式 | 第54页 |
3.6.2 缩脚式 | 第54-55页 |
3.7 婉曲法 | 第55-56页 |
3.8 其他语言方言 | 第56-57页 |
3.9 类推法 | 第57-59页 |
4 清代侠义小说隐语词特点 | 第59-70页 |
4.1 保密性 | 第59-60页 |
4.2 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 | 第60-62页 |
4.3 异写词大量存在 | 第62-63页 |
4.4 与习俗文化紧密相连 | 第63-67页 |
4.5 与方言俗语界限模糊 | 第67-68页 |
4.6 非语词性质的隐语繁多 | 第68-70页 |
5 清代侠义小说隐语词的发展 | 第70-82页 |
5.1 隐语的沿用 | 第70-74页 |
5.1.1 沿用举隅 | 第70-72页 |
5.1.2 沿用原因 | 第72-74页 |
5.2 隐语的消亡 | 第74-76页 |
5.2.1 事物的消亡 | 第74-75页 |
5.2.2 事物观念的改变 | 第75页 |
5.2.3 由其自身特点决定 | 第75-76页 |
5.3 对后世武侠小说的影响 | 第76-82页 |
5.3.1 旧派武侠小说 | 第76-79页 |
5.3.2 新派武侠小说 | 第79-82页 |
结语 | 第82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6页 |
致谢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