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引言 | 第11-13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13-22页 |
2.1 学习不良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2.1.1 学习不良的定义 | 第13-14页 |
2.2 学习不良儿童的研究 | 第14-16页 |
2.2.1 概念界定 | 第14页 |
2.2.2 学习不良儿童的相关研究 | 第14-16页 |
2.3 心理账户的研究 | 第16-18页 |
2.3.1 心理账户的定义 | 第16页 |
2.3.2 心理账户理论的研究发展 | 第16-17页 |
2.3.3 心理账户的特征 | 第17-18页 |
2.4 时间心理账户的研究 | 第18-22页 |
2.4.1 时间心理账户的定义 | 第18页 |
2.4.2 时间心理账户的相关研究 | 第18-22页 |
3 问题的提出 | 第22-24页 |
3.1 已有研究的不足 | 第22页 |
3.2 研究的意义 | 第22-24页 |
3.2.1 理论意义 | 第22-23页 |
3.2.2 实践意义 | 第23-24页 |
4 研究构想 | 第24-26页 |
4.1 研究内容 | 第24页 |
4.2 研究假设 | 第24页 |
4.3 研究被试 | 第24页 |
4.4 研究过程 | 第24-26页 |
5 实证研究 | 第26-41页 |
5.1 研究一时间心理账户的情境实验材料的信、效度检验 | 第26-33页 |
5.1.1 研究目的与假设 | 第26页 |
5.1.2 研究方法 | 第26-27页 |
5.1.3 研究结果 | 第27-33页 |
5.2 研究二小学学习不良儿童时间心理账户的“非替代性” | 第33-37页 |
5.2.1 研究目的与假设 | 第33页 |
5.2.2 研究方法 | 第33-35页 |
5.2.3 研究结果 | 第35-36页 |
5.2.4 讨论 | 第36-37页 |
5.3 研究三小学学习不良儿童时间心理账户的“预算性” | 第37-41页 |
5.3.1 研究目的与假设 | 第37页 |
5.3.2 研究方法 | 第37-39页 |
5.3.3 研究结果 | 第39-40页 |
5.3.4 讨论 | 第40-41页 |
6 总讨论 | 第41-43页 |
7 研究创新与不足 | 第43-45页 |
7.1 本研究的创新点 | 第43页 |
7.2 不足与展望 | 第43-45页 |
8 研究结论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50页 |
附录A:活动条目调查 | 第50-51页 |
附录B:情境实验材料 | 第51-54页 |
附录C:学习日程安排 | 第54-56页 |
附录D:瑞文智力测试 | 第56-68页 |
附录E: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68-69页 |
致谢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