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绪论 | 第9-13页 |
一、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 | 第9-10页 |
(一)选题缘由 | 第9页 |
(二)选题意义 | 第9-10页 |
二、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(一)关于“V+起来”的本体研究 | 第10-11页 |
(二)关于“V+起来”的习得研究 | 第11页 |
三、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五、语料来源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“V+起来”语义和句法研究 | 第13-23页 |
一、“V+起来“的语法意义研究 | 第13-21页 |
(一)“V+起来”表趋向位移义 | 第14-15页 |
(二)“V+起来”表结果义 | 第15-18页 |
(三)“V+起来”表起始义 | 第18-19页 |
(四)“V+起来”表情态义 | 第19-21页 |
二、“V+起来”的句式结构研究 | 第21-23页 |
(一)“V+起来”与“了”共现 | 第22页 |
(二)“V+起来”与宾语共现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韩国国际学校学生“V+起来”习得情况调查 | 第23-39页 |
一、调查背景及对象 | 第23-24页 |
(一)调查背景 | 第23页 |
(二)调查对象 | 第23-24页 |
二、调查目的及调查内容 | 第24页 |
(一)调查目的 | 第24页 |
(二)调查内容 | 第24页 |
三、问卷设计 | 第24页 |
四、问卷内容及结果分析 | 第24-39页 |
(一)表趋向义的“V+起来”的考查情况 | 第25-27页 |
(二)表结果义的“V+起来”的考查情况 | 第27-32页 |
(三)表起始义的“V+起来”的考查情况 | 第32-35页 |
(四)表情态义的“V+起来”的考查情况 | 第35-39页 |
第三章 韩国国际学校学生“V+起来”偏误类型及原因分析 | 第39-47页 |
一、主要的偏误类型 | 第39-43页 |
(一)误代偏误 | 第39-40页 |
(二)错序偏误 | 第40-41页 |
(三)误加偏误 | 第41-42页 |
(四)回避偏误 | 第42-43页 |
二、偏误产生的原因 | 第43-47页 |
(一)语际语内的负迁移 | 第43-45页 |
(二)学习环境的影响 | 第45页 |
(三)学习者自身原因 | 第45-47页 |
第四章 针对韩国国际学校学生“V+起来”的教学建议 | 第47-52页 |
一、确立教学重难点 | 第47-48页 |
(一)教学重点 | 第47页 |
(二)教学难点 | 第47-48页 |
二、遵守教学原则 | 第48-49页 |
(一)梯度教学原则 | 第48页 |
(二)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| 第48-49页 |
三、根据偏误提出教学方法 | 第49-52页 |
(一)针对不同义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| 第49-50页 |
(二)增强语际语内的对比教学 | 第50页 |
(三)注重对“V+起来”结构中动词的讲解 | 第50-51页 |
(四)加强有针对性的练习 | 第51-52页 |
结语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5页 |
附录 | 第55-57页 |
后记 | 第57-58页 |
个人简历 | 第58-59页 |
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