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前言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8页 |
·微生物混菌体系相互作用模式的研究 | 第12-16页 |
·微生物混菌体系类型与相互作用关系的模式 | 第12-14页 |
·微生物混菌体系相互作用模式的研究策略 | 第14-15页 |
·基于菌株相互作用关系构建的微生物混菌体系 | 第15-16页 |
·维生素C生产中K. vulgare-Bacillus细胞-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 | 第16-18页 |
·维生素C微生物发酵简介 | 第16-17页 |
·酮古龙酸杆菌与芽孢杆菌细胞-细胞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进展 | 第17-18页 |
·混菌蛋白组研究 | 第18-23页 |
·宏蛋白组的提出 | 第18-20页 |
·蛋白组定量策略 | 第20-22页 |
·混菌蛋白组研究进展 | 第22-23页 |
·跨组学的研究与面临的挑战 | 第23-25页 |
·跨组学研究 | 第23-24页 |
·跨组学研究面临的挑战 | 第24-25页 |
·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| 第25-28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25-26页 |
·主要内容 | 第26-28页 |
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8-46页 |
·发酵实验与分析方法 | 第28-31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28-29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29页 |
·菌种 | 第29页 |
·培养基 | 第29-30页 |
·培养条件 | 第30-31页 |
·基于二维凝胶电泳分离的蛋白组学实验与分析方法 | 第31-35页 |
·主要试剂与溶液配制 | 第31-32页 |
·仪器与设备 | 第32-33页 |
·细胞收集 | 第33页 |
·蛋白提取与分离鉴定 | 第33-35页 |
·基于二维液相色谱分离的蛋白组分析 | 第35-39页 |
·主要试剂与溶液配制 | 第35-36页 |
·仪器与设备 | 第36页 |
·细胞收集 | 第36页 |
·蛋白提取与分离鉴定 | 第36-39页 |
·代谢组学实验与分析方法 | 第39-41页 |
·主要试剂与溶液配制 | 第39-40页 |
·仪器与设备 | 第40页 |
·胞内代谢物处理 | 第40页 |
·胞外代谢物处理 | 第40页 |
·GC-TOF-MS测定条件 | 第40-41页 |
·代谢物鉴定与定量分析 | 第41页 |
·细胞形态与细胞结构观测 | 第41-42页 |
·主要试剂与溶液配制 | 第41页 |
·仪器与设备 | 第41页 |
·光学显微镜观测 | 第41-42页 |
·扫描电镜观测 | 第42页 |
·透射电镜观测 | 第42页 |
·混菌中单菌数目测定 | 第42-46页 |
·稀释涂平板法 | 第42-43页 |
·荧光定量PCR法 | 第43-46页 |
第三章 谷胱甘肽促进酮古龙酸杆菌生长及产酸的蛋白组学研究 | 第46-60页 |
·谷胱甘肽对酮古龙酸杆菌细胞形态及内部结构的影响 | 第46-49页 |
·谷胱甘肽对酮古龙酸杆菌作用的蛋白组分析 | 第49-57页 |
·蛋白功能COG分类 | 第49-50页 |
·蛋白组学数据的主成分分析 | 第50-51页 |
·thiamin/TPP转运相关蛋白变化 | 第51-52页 |
·碳代谢路径蛋白变化 | 第52-54页 |
·验证实验 | 第54页 |
·添加VB1实验 | 第54-55页 |
·寡肽转运蛋白变化 | 第55-57页 |
·抵抗ROS相关蛋白变化 | 第57页 |
·谷胱甘肽对酮古龙酸杆菌作用机制推测 | 第57-58页 |
·小结 | 第58-60页 |
第四章 工业第二步发酵两菌相互作用的蛋白组学研究 | 第60-76页 |
·菌体生长与产酸 | 第60-62页 |
·混菌中蛋白质鉴定 | 第62-74页 |
·蛋白鉴定信息 | 第62-67页 |
·蛋白功能分类 | 第67-69页 |
·酮古龙酸杆菌中蛋白质变化 | 第69-73页 |
·芽孢杆菌产孢过程蛋白变化 | 第73-74页 |
·两菌相互作用关系推测 | 第74-75页 |
·小结 | 第75-76页 |
第五章K. vulgare-B. cereus两菌的实验室进化蛋白组学研究 | 第76-85页 |
·进化过程对K. vulgare蛋白表达的影响 | 第76-79页 |
·进化过程对B. cereus蛋白表达的影响 | 第79-82页 |
·进化过程对混菌蛋白质的影响 | 第82-84页 |
·小结 | 第84-85页 |
第六章 三菌一步法发酵的体系构建及发酵过程代谢组学分析 | 第85-96页 |
·三菌一步发酵体系的构建 | 第86-89页 |
·G. oxydans在不同pH下的发酵特性 | 第86-87页 |
·三菌一步发酵特性与表型 | 第87-89页 |
·三菌一步发酵过程的胞内代谢物分析 | 第89-92页 |
·胞内代谢物的主成分分析 | 第89-90页 |
·重要潜在生物标志物随发酵过程的变化 | 第90-92页 |
·三菌一步发酵过程的胞外代谢物分析 | 第92-94页 |
·胞外代谢物的主成分分析 | 第92-93页 |
·三菌发酵过程中胞外氨基酸变化 | 第93-94页 |
·小结 | 第94-96页 |
第七章 三菌一步法发酵过程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| 第96-108页 |
·三菌一步发酵体系对G. oxydans的作用 | 第96-100页 |
·三菌体系与单菌体系G. oxydans蛋白表达的热图比较 | 第96-98页 |
·山梨醇转化相关蛋白变化比较 | 第98-99页 |
·三菌体系表达量高于单菌培养条件的蛋白质 | 第99-100页 |
·三菌一步发酵中K. vulgare蛋白质随发酵过程的变化 | 第100-102页 |
·三菌一步发酵中B. endophyticus蛋白质随发酵过程的变化 | 第102-106页 |
·K-means聚类分析 | 第102-104页 |
·碳代谢途径蛋白质变化 | 第104-105页 |
·芽孢相关蛋白变化 | 第105-106页 |
·三菌相互作用关系模式推测 | 第106-107页 |
·小结 | 第107-108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08-111页 |
·结论 | 第108-109页 |
·创新点 | 第109页 |
·展望 | 第109-11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1-122页 |
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说明 | 第122-124页 |
致谢 | 第124-12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