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和双水相胶团萃取与荷电磁性粒子辅助蛋白质复性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33页 |
| ·前言 | 第10页 |
| ·双水相胶团萃取技术 | 第10-18页 |
| ·双水相萃取 | 第10-11页 |
| ·双水相胶团系统 | 第11-13页 |
| ·浊点的影响因素 | 第13-15页 |
| ·双水相胶团萃取机理 | 第15-17页 |
| ·蛋白质的双水相胶团萃取 | 第17-18页 |
| ·亲和分离技术 | 第18-21页 |
| ·亲和作用体系 | 第18-19页 |
| ·亲和作用的影响因素 | 第19-20页 |
| ·亲和分离技术的应用 | 第20-21页 |
| ·蛋白质体外复性 | 第21-27页 |
| ·稀释和透析复性 | 第21-22页 |
| ·色谱辅助复性 | 第22-23页 |
| ·添加剂辅助复性 | 第23-26页 |
| ·其他复性方法 | 第26-27页 |
| ·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| 第27-32页 |
| ·ATRP反应原理 | 第27-28页 |
| ·ATRP反应体系 | 第28-29页 |
| ·表面引发的ATRP | 第29-31页 |
| ·ATRP在磁纳米颗粒修饰中的应用 | 第31-32页 |
| ·本文研究内容及目的 | 第32-33页 |
| 第二章 亲和双水相胶团系统的制备与性质 | 第33-50页 |
| ·引言 | 第33-34页 |
| ·材料和方法 | 第34-38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34-35页 |
| ·亲和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| 第35-36页 |
| ·亲和表面活性剂的表征 | 第36页 |
| ·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| 第36-37页 |
| ·浊点的测定 | 第37页 |
| ·胶团大小的测定 | 第37-38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38-48页 |
| ·亲和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| 第38页 |
| ·混合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性质 | 第38-42页 |
| ·金属螯合表面活性剂对胶团生长的影响 | 第42-45页 |
| ·双水相胶团系统的浊点 | 第45-46页 |
| ·添加剂对浊点的影响 | 第46-48页 |
| ·小结 | 第48-50页 |
| 第三章 亲和双水相胶团萃取蛋白质的研究 | 第50-69页 |
| ·引言 | 第50-51页 |
| ·材料和方法 | 第51-55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51页 |
| ·重组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| 第51-53页 |
| ·蛋白浓度测定 | 第53页 |
| ·浊点的测定 | 第53页 |
| ·表面活性剂对蛋白活性的影响 | 第53页 |
| ·蛋白分配实验 | 第53-54页 |
| ·重组绿色荧光蛋白的萃取 | 第54-55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55-68页 |
| ·双水相胶团系统的相图 | 第55页 |
| ·表面活性剂对蛋白活性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| ·亲和双水相胶团系统的选择性 | 第56-59页 |
| ·蛋白浓度对分配系数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| ·溶液pH值对分配系数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| ·无机盐对分配系数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| ·添加剂的影响 | 第62-64页 |
| ·系统组成对分配系数的影响 | 第64页 |
| ·重组绿色荧光蛋白的分离纯化 | 第64-68页 |
| ·小结 | 第68-69页 |
| 第四章 同电荷磁性纳米粒子辅助蛋白质复性 | 第69-89页 |
| ·引言 | 第69-70页 |
| ·材料和方法 | 第70-76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70-71页 |
| ·磁性聚合物纳米颗粒的制备 | 第71-72页 |
| ·磁性聚合物纳米颗粒的表征 | 第72-74页 |
| ·溶菌酶的变性及复性 | 第74-75页 |
| ·EGFP的变性及复性 | 第75-76页 |
| ·磁性纳米颗粒的分离 | 第76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76-87页 |
| ·磁性聚合物微球的合成 | 第76-82页 |
| ·电荷密度对溶菌酶复性的影响 | 第82-84页 |
| ·电荷密度对EGFP包含体复性的影响 | 第84-87页 |
| ·磁性颗粒的分离 | 第87页 |
| ·小结 | 第87-89页 |
|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9-92页 |
| ·结论 | 第89-90页 |
| ·主要创新点 | 第90页 |
| ·展望 | 第90-9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2-107页 |
|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107-108页 |
| 致谢 | 第108-10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