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中体校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一、 引言 | 第11-23页 |
(一) 研究的缘起 | 第11-12页 |
1、 体校的发展现状 | 第11页 |
2、 初中体校生的身心特点 | 第11页 |
3、 初中体校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 | 第11-12页 |
(二)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2-13页 |
1、 研究的目的 | 第12页 |
2、 研究的意义 | 第12-13页 |
(三)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3-14页 |
1、 体校 | 第13-14页 |
2、 初中体校生 | 第14页 |
3、 课堂问题行为 | 第14页 |
(四) 研究综述 | 第14-18页 |
1、 国外相关研究 | 第14-16页 |
2、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(五) 研究的对象、思路与方法 | 第18-19页 |
1、 研究对象 | 第18页 |
2、 研究思路 | 第18页 |
3、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(六) 理论基础 | 第19-23页 |
1、 人本主义理论的学生观 | 第19-20页 |
2、 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观 | 第20-21页 |
3、 教育社会学中的交往理论 | 第21-23页 |
二、 初中体校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调查 | 第23-31页 |
(一) 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实施 | 第23页 |
1、 样本的选取 | 第23页 |
2、 问卷的设计 | 第23页 |
3、 问卷的实施 | 第23页 |
(二) 调查问卷的结果呈现 | 第23-31页 |
1、 初中体校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 | 第23-26页 |
2、 初中体校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 | 第26-27页 |
3、 初中体校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| 第27-28页 |
4、 教师应对策略现状 | 第28-31页 |
三、 初中体校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| 第31-40页 |
(一) 学生方面的原因 | 第31-33页 |
1、 文化基础薄弱,养成不良学习习惯 | 第31-32页 |
2、 情绪难以自制,课堂冲突时常发生 | 第32-33页 |
3、 自我认知出现偏差,导致厌学心理 | 第33页 |
(二) 教师方面的原因 | 第33-37页 |
1、 教学方法欠佳,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| 第33-34页 |
2、 教师威信不足,不能让学生信服 | 第34-36页 |
3、 与学生交流不够,不能及时掌握学生心理 | 第36-37页 |
(三) 环境方面的原因 | 第37-40页 |
1、 学校管理欠妥,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特殊性 | 第37-38页 |
2、 家长对学生关爱不足,不能及时了解学生 | 第38页 |
3、 社会不良环境影响,妨碍体校生健康成长 | 第38-40页 |
四、 初中体校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干预策略 | 第40-48页 |
(一) 先行引导控制,预防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| 第40-42页 |
1、 针对体校生的特点,建立明确的课堂行为标准 | 第40-41页 |
2、 加强班主任工作,进行道德教育 | 第41-42页 |
3、 创建良好校风班风,使学生受到文化熏陶 | 第42页 |
(二) 运用教学管理策略,恰当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| 第42-44页 |
1、 采用制止策略,防止课堂问题行为扩散 | 第42-43页 |
2、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,促进课堂良性交往 | 第43-44页 |
3、 运用教学机智,巧妙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| 第44页 |
(三) 加强心理辅导,及时交流沟通 | 第44-45页 |
1、 关注体校生日程安排,了解学生心理变化 | 第44-45页 |
2、 加强心理辅导,使学生形成良好品质 | 第45页 |
(四) 精心设计课堂,吸引学生注意力 | 第45-48页 |
1、 适应体校生的知识水平,降低课堂教学难度 | 第45-46页 |
2、 顺应体校生性格特点,改变教学方式 | 第46页 |
3、 变消极为积极,激发学习积极性 | 第46-48页 |
五、 结论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
附录一 | 第52-54页 |
附录二 | 第54-56页 |
附录三 | 第56-57页 |
附录四 | 第57-58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