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目录 | 第8-11页 |
一、绪论 | 第11-23页 |
(一)问题的提出 | 第11页 |
(二)研究现状 | 第11-17页 |
1.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的研究视角 | 第12-13页 |
2.影响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的因素研究 | 第13-14页 |
3.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的去向研究 | 第14-15页 |
4.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合理流动的建议研究 | 第15-17页 |
(三)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7-19页 |
(四)教师制度化流动的理论基础 | 第19-21页 |
1.卡兹(Katz)组织寿命学说 | 第19页 |
2.库克曲线 | 第19-20页 |
3.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理论 | 第20-21页 |
4.麦克唐纳尔和埃尔莫尔的政策工具理论 | 第21页 |
(五)研究方法 | 第21-23页 |
1.文献法 | 第21-22页 |
2.问卷调查法 | 第22页 |
3.访谈法 | 第22-23页 |
二、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制度化流动的现状分析 | 第23-39页 |
(一)烟台 A 市简介 | 第23-24页 |
(二)烟台 A 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制度化流动的具体情况 | 第24-36页 |
1.义务教育阶段校长、教师流动制度实施情况 | 第24-25页 |
2.参与制度化流动的教师的水平 | 第25-27页 |
3.教师流向学校的情况 | 第27-29页 |
4.教师制度化流动的原因 | 第29-31页 |
5.教师对制度化流动期望的年限 | 第31-33页 |
6.教师到本校工作的方式 | 第33-34页 |
7.教师转到其它行业工作的情况 | 第34-35页 |
8.教师对建立教师流动制度后的设想 | 第35-36页 |
(三)影响烟台 A 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制度化流动的因素分析 | 第36-39页 |
三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制度化存在的问题 | 第39-43页 |
(一)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制度化流动存在的不良类型 | 第39-40页 |
1.提拔式流动 | 第39页 |
2.借调式流动 | 第39页 |
3.教师成长式流动 | 第39-40页 |
4.特权人情式流动 | 第40页 |
(二)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制度化流动存在的问题 | 第40-43页 |
1.教师制度化流动前存在的问题 | 第40-41页 |
2.教师制度化流动中存在的问题 | 第41-42页 |
3.教师制度化流动后存在的问题 | 第42-43页 |
四、国内外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制度化流动的成功经验 | 第43-47页 |
(一)国外经验 | 第43-45页 |
1.日本教师“定期流动制度” | 第43-44页 |
2.韩国教师互换制度 | 第44页 |
3.美国教师弱势补偿模式 | 第44-45页 |
(二)国内经验 | 第45-47页 |
1.广东惠州市优秀教师刚性流动模式 | 第45页 |
2.江苏教师轮岗模式 | 第45页 |
3.福建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模式 | 第45-47页 |
五、提高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制度化流动的相关建议 | 第47-54页 |
(一)有组织地做好教师制度化流动前的宣传动员工作 | 第47-48页 |
(二)逐渐打破城乡二元结构,创新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| 第48-49页 |
(三)完善教师制度化流动保障机制 | 第49-51页 |
(四)建立合理的教师制度化流动模式—优秀教师定期流动模式 | 第51-54页 |
结语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
附录一 | 第59-60页 |
附录二 | 第60-62页 |
附录三 | 第62-6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