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控制研究
| 摘要 | 第1-3页 |
| ABSTRACT | 第3-8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| ·转向系统的发展过程 | 第8-10页 |
| ·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国内外发展概况 | 第10-11页 |
| ·国外发展概况 | 第10页 |
| ·国内发展概况 | 第10-11页 |
| ·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优缺点 | 第11-12页 |
| ·论文章节安排 | 第12-14页 |
| 第2章 EPS 系统组成部件的选取方案 | 第14-26页 |
| ·EPS 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| 第14页 |
| ·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类型 | 第14-16页 |
| ·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组成部件及选取方案 | 第16-24页 |
| ·转矩传感器 | 第16-19页 |
| ·车速传感器 | 第19-21页 |
| ·减速机构 | 第21页 |
| ·电动机 | 第21-22页 |
| ·电动机参数的计算和选择 | 第22-23页 |
| ·电磁离合器 | 第23-24页 |
| ·电子控制单元 | 第2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4-26页 |
| 第3章 EPS 系统助力特性曲线的研究 | 第26-33页 |
| ·助力特性的概念 | 第26页 |
| ·助力特性应满足的条件 | 第26-27页 |
| ·助力特性曲线的类型及选取方案 | 第27-29页 |
| ·直线型助力特性 | 第28页 |
| ·折线型助力特性 | 第28-29页 |
| ·曲线形助力特性 | 第29页 |
| ·本文助力特性曲线的确定 | 第29-3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| 第4章 电子控制单元 | 第33-43页 |
| ·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CU 的选择 | 第33页 |
| ·MC9S12DG128 单片机的简介 | 第33-35页 |
| ·CPU12 内核结构 | 第33-34页 |
| ·MC9S12DG128 的资源介绍 | 第34-35页 |
| ·单片机的核心电路设计 | 第35-39页 |
| ·时钟电路 | 第35-37页 |
| ·串行口的RS –232 驱动电路 | 第37-38页 |
| ·BDM 接口电路 | 第38页 |
| ·电源电路 | 第38-39页 |
| ·复位电路 | 第39页 |
| ·转矩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 | 第39-40页 |
| ·车速信号处理电路 | 第40页 |
| ·电源供电电路 | 第40-41页 |
| ·电磁离合器控制电路 | 第41-4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| 第5章 电动机的控制 | 第43-59页 |
| ·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| 第43-44页 |
| 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 | 第44-46页 |
| ·电动机控制电路 | 第46-55页 |
| ·电动机的PWM 功率驱动电路 | 第47-51页 |
| ·功率驱动器件选择 | 第51-52页 |
| ·IR2110 前置驱动电路 | 第52-54页 |
| ·电流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 | 第54-55页 |
| ·PID 控制 | 第55-57页 |
| ·PID 参数的确定方法 | 第57-5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| 第6章 EPS 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| 第59-63页 |
| ·MATLAB/simulink 简介 | 第59页 |
| ·EPS 控制系统的Simulink 模型 | 第59-60页 |
| ·仿真结果及分析 | 第60-6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|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3-65页 |
| ·结论 | 第63页 |
| ·展望 | 第63-6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5-68页 |
| 致谢 | 第68-69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