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的同素异序词实证研究
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0页 |
| 一. 概述 | 第10-26页 |
| ·研究缘起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| ·同素异序词的界定及分类 | 第11页 |
| ·同素异序词的成因及历时演变 | 第11-13页 |
| ·方言中同素异序词的研究 | 第13页 |
| ·汉外同素异序现象的对比分析 | 第13-14页 |
| ·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同素异序现象的解释 | 第14页 |
| ·同素异序词的应用研究及不足之处 | 第14-17页 |
| ·同素异序词修辞效能的研究及规范问题 | 第15页 |
| ·同素异序词与词典编纂 | 第15-16页 |
| ·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素异序词研究 | 第16页 |
| ·同素异序词研究的不足之处 | 第16-17页 |
| ·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| 第17-20页 |
| ·同素异序词名称的确定 | 第17页 |
| ·同素异序词概念的界定 | 第17-18页 |
| ·几种常见的“伪同素异序词” | 第18-20页 |
| ·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20-26页 |
| ·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 | 第20页 |
| ·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| 第20页 |
| ·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| 第20页 |
| ·本文的技术路线 | 第20-26页 |
| 二. 同素异序词之同素同构词分析 | 第26-35页 |
| ·联合式同素同构词 | 第26-31页 |
| ·同义联合式同素同构词 | 第26-29页 |
| ·反义联合式同素同构词 | 第29-30页 |
| ·词义相关联合式同素同构词 | 第30-31页 |
| ·偏正式同素同构词 | 第31-33页 |
| ·定中式同素同构词 | 第32页 |
| ·状中式同素同构词 | 第32-33页 |
| ·动宾式同素同构词 | 第33-35页 |
| 三. 同素异序词之同素异构词分析 | 第35-39页 |
| ·偏正—联合式同素异构词 | 第35-36页 |
| ·定中—联合式同素异构词 | 第35页 |
| ·状中—联合式同素异构词 | 第35-36页 |
| ·动宾—联合式同素异构词 | 第36页 |
| ·主谓—动宾式同素异构词 | 第36页 |
| ·动宾—偏正式同素异构词 | 第36-37页 |
| ·动宾—定中式同素异构词 | 第36-37页 |
| ·动宾—状中式同素异构词 | 第37页 |
| ·补充—偏正式同素异构词 | 第37页 |
| ·动补—定中式同素异构词 | 第37页 |
| ·动补—状中式同素异构词 | 第37页 |
| ·名补—定中式同素异构词 | 第37页 |
| ·主谓—偏正式同素异构词 | 第37-38页 |
| ·联合—补充式同素异构词 | 第38-39页 |
| 四. 同素异序词的优选机制及例证 | 第39-44页 |
| ·语音角度 | 第40-41页 |
| ·语素角度 | 第41-42页 |
| ·语义角度 | 第42页 |
| ·词语组合方面 | 第42-44页 |
| 五. 结语 | 第44-4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6-49页 |
| 致谢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