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RH380A抗侧滚扭杆系统研究
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1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1-23页 |
| ·国内外轨道车辆扭杆组成运用概况 | 第11-13页 |
| ·国内运用现状 | 第11-13页 |
| ·国外运用现状 | 第13页 |
| ·扭杆系统的技术概况 | 第13-14页 |
| ·抗侧滚扭杆系统的作用原理及结构形式 | 第14-21页 |
| ·作用原理 | 第14-15页 |
| ·常用扭杆系统结构 | 第15-16页 |
| ·扭杆系统主要结构形式 | 第16-19页 |
| ·扭杆系统关节简介 | 第19-21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21-22页 |
| ·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| 第22-23页 |
| 第2章 CRH380A抗侧滚扭杆系统的性能 | 第23-32页 |
| ·CRH380A动车组概述 | 第23-24页 |
| ·CRH380A抗侧滚扭杆系统 | 第24页 |
| ·系统刚度的确定 | 第24-27页 |
| ·系统载荷确定 | 第27-31页 |
| ·系统垂向载荷的确定 | 第27页 |
| ·上、下球铰载荷确定 | 第27-30页 |
| ·支撑球铰载荷确定 | 第30-31页 |
| ·CRH380A抗侧滚扭杆系统性能参数汇总 | 第3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| 第3章 CRH380A抗侧滚扭杆系统设计 | 第32-40页 |
| ·设计概述 | 第32页 |
| ·扭杆组成 | 第32-33页 |
| ·连杆组成 | 第33页 |
| ·支撑座组成 | 第33-34页 |
| ·零部件设计 | 第34-39页 |
| ·扭杆轴 | 第34-35页 |
| ·扭转臂、垂向连杆、上安装座 | 第35-36页 |
| ·上部橡胶节点 | 第36-37页 |
| ·下部橡胶节点 | 第37-38页 |
| ·支撑座 | 第38-39页 |
| ·支撑轴承 | 第39页 |
| ·密封圈 | 第3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| 第4章 CRH380A抗侧滚扭杆系统强度校核 | 第40-51页 |
| ·载荷谱 | 第40页 |
| ·计算模型与边界条件 | 第40-42页 |
| ·材料机械性能与S-N曲线 | 第42-44页 |
| ·材料的机械性能 | 第42-43页 |
| ·静强度评定准则 | 第43页 |
| ·S-N曲线 | 第43-44页 |
| ·分析方法 | 第44-45页 |
| ·扭杆轴结果与分析 | 第45-47页 |
| ·在21.6kN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分布 | 第45-46页 |
| ·疲劳载荷谱下的疲劳强度分析 | 第46-47页 |
| ·扭转臂结果与分析 | 第47-48页 |
| ·在21.6kN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分布 | 第47页 |
| ·疲劳载荷谱下的疲劳强度分析 | 第47-48页 |
| ·连杆组成结果与分析 | 第48-50页 |
| ·在21.6kN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分布 | 第48-49页 |
| ·疲劳载荷谱下的疲劳强度分析 | 第49-50页 |
| ·安装座结果与分析 | 第5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| 第5章 CRH380A抗侧滚扭杆系统工艺设计 | 第51-54页 |
| ·工艺概述 | 第51页 |
| ·扭杆组件 | 第51页 |
| ·连杆组件 | 第51-52页 |
| ·支撑座组件 | 第52-5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| 第6章 CRH380A抗侧滚扭杆系统试验研究 | 第54-59页 |
| ·试验内容 | 第54-58页 |
| ·抗侧滚扭杆组件整体刚度试验 | 第54-55页 |
| ·扭杆轴弹性试验 | 第55-56页 |
| ·耐久(疲劳)性试验 | 第56-58页 |
| ·试验结果 | 第5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| 结论与展望 | 第59-60页 |
| 致谢 | 第60-6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