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绪论 | 第9-13页 |
(一)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、 研究对象 | 第9-10页 |
2、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(二) 文献综述及本文的思路 | 第10-12页 |
1、 文献综述 | 第10-11页 |
2、 本文的写作思路 | 第11-12页 |
(三)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1、 文献研究法 | 第12页 |
2、 比较研究法 | 第12-13页 |
一、 由兴到废——科举制的千年历史 | 第13-17页 |
(一) 科举制度的创立 | 第13-14页 |
1、 隋代科举制度初创 | 第13页 |
2、 唐代科举制度确立 | 第13-14页 |
(二) 科举制度的发展 | 第14-15页 |
1、 宋代科举制度趋于完备 | 第14页 |
2、 元代科举制度的中落 | 第14-15页 |
(三) 科举制度的极盛 | 第15-16页 |
1、 明代科举制度高度定型 | 第15页 |
2、 清前期(鸦片战争以前)的科举制度 | 第15-16页 |
(四) 科举制度的消亡 | 第16-17页 |
二 众说纷纭——科举制的利弊得失 | 第17-24页 |
(一) 科举制的价值 | 第17-18页 |
(二) 科举制的弊端 | 第18-20页 |
(三) 全面评价科举制度 | 第20-24页 |
三、 借古鉴今——科举对高考改革的启示与借鉴 | 第24-38页 |
(一) 当前高考改革面临的问题 | 第24-27页 |
(二) 科举与高考的相同之处 | 第27-30页 |
1、 组织形式上:两者都是国家级大规模考试,体现了公平、公开的特点 | 第27-28页 |
2、 政治功能上:两者都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| 第28页 |
3、 社会功能上:两者都促进了人才的社会分层和流动 | 第28-29页 |
4、 文化功能上:两者都为国家选拔了高素质的人才,促进了文化的传承 | 第29页 |
5、 考试与教育的关系上:两者都影响着教育的导向 | 第29-30页 |
(三) 科举制的兴衰史对高考改革的启示与借鉴 | 第30-38页 |
1、 启示 | 第30-31页 |
2、 高考改革的举措 | 第31-38页 |
结语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1页 |
致谢 | 第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