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麦角固醇酵母菌的筛选、诱变与发酵条件优化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9-22页 |
| ·麦角固醇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| 第9-10页 |
| ·麦角固醇的理化性质 | 第10-11页 |
| ·微生物麦角固醇生物合成途径 | 第11页 |
| ·有关麦角固醇生物合成的几个主要基因的研究 | 第11-15页 |
| ·提高麦角固醇产量的途径 | 第15-18页 |
| ·自然筛选 | 第15页 |
| ·杂交 | 第15页 |
| ·原生质体融合 | 第15-16页 |
| ·诱变筛选 | 第16-18页 |
| ·物理诱变剂 | 第16-17页 |
| ·化学诱变 | 第17-18页 |
| ·麦角固醇发酵条件的研究 | 第18-20页 |
| ·碳源 | 第18页 |
| ·氮源 | 第18页 |
| ·其它营养因子 | 第18-19页 |
| ·通气条件 | 第19页 |
| ·发酵时间 | 第19-20页 |
| ·温度 | 第20页 |
| ·pH值 | 第20页 |
| ·麦角固醇的生产方法 | 第20-21页 |
| ·发酵法 | 第20页 |
| ·提取法 | 第20-21页 |
| ·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|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2-28页 |
| ·材料 | 第22-23页 |
| ·菌种 | 第22页 |
| ·仪器与设备 | 第22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22-23页 |
| ·相关溶液的配制 | 第23页 |
| ·培养基 | 第23页 |
| ·培养方法 | 第23-24页 |
| ·菌种活化 | 第23-24页 |
| ·种子制备 | 第24页 |
| ·摇瓶培养 | 第24页 |
| ·麦角固醇含量的测定方法 | 第24-26页 |
| ·乙酸酐显色法测定麦角固醇 | 第24-25页 |
| ·破壁时间对提取效率的影响 | 第24页 |
| ·细胞自溶与不自溶的比较 | 第24页 |
| ·乙酸酐显色法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24-25页 |
| ·破壁萃取法测定浓度 | 第25页 |
| ·皂化-萃取方法测定麦角固醇 | 第25页 |
| ·皂化-萃取法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25-26页 |
| ·麦角固醇含量的计算 | 第26页 |
| ·皂化-萃取法条件的优化 | 第26页 |
| ·菌种的诱变 | 第26-27页 |
| ·化学诱变 | 第26-27页 |
| ·物理诱变 | 第27页 |
| ·致死率的测定 | 第27页 |
| ·发酵条件的优化 | 第27-28页 |
|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| 第28-50页 |
| ·乙酸酐显色法测定麦角固醇含量 | 第28-29页 |
| ·破壁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 | 第28页 |
| ·菌体自溶与不自溶的比较 | 第28页 |
| ·乙酸酐显色法与皂化-萃取法测定结果的对照 | 第28-29页 |
| ·超声波破壁萃取法与皂化-萃取法测定结果的对照 | 第29页 |
| ·麦角固醇紫外光谱分析 | 第29-30页 |
| ·皂化提取过程中各种条件的影响 | 第30-33页 |
| ·氢氧化钾用量的影响 | 第30-32页 |
| ·乙醇用量的影响 | 第32页 |
| ·皂化时间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| ·麦角固醇高产野生酵母菌的筛选 | 第33-36页 |
| ·菌种的诱变 | 第36-43页 |
| ·"石-3"菌体浓度的测定 | 第36页 |
| ·化学诱变 | 第36-37页 |
| ·物理诱变 | 第37-43页 |
| ·发酵条件的优化 | 第43-50页 |
| ·碳源的选择 | 第43-45页 |
| ·氮源的选择 | 第45-46页 |
| ·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| 第46-48页 |
| ·摇床转速对发酵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| ·发酵时间对麦角固醇含量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| 第4章 结论 | 第50-5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1-55页 |
| 致谢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