僮子戏音乐研究
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导论 | 第10-16页 |
一、僮子戏的研究现状及特点 | 第10-14页 |
二、本文研究对象和范围 | 第14-15页 |
三、本文研究动机、方法、结构及预期成果 | 第15-16页 |
第一章 历史轨迹及其文化背景考察 | 第16-25页 |
第一节 历史轨迹 | 第16-20页 |
一、民间原生期 | 第17-18页 |
二、政府干预下的转折发展期 | 第18-19页 |
三、回归原生期(即"新"僮子戏时期) | 第19-20页 |
第二节 文化背景原因考察 | 第20-25页 |
一、艺术特点原因 | 第20-22页 |
二、政府干预原因 | 第22-23页 |
三、观众需求原因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僮子祭祀执事与戏曲音乐 | 第25-38页 |
第一节 常见僮子执事概述 | 第25-30页 |
第二节 特殊执事中的戏曲音乐因素 | 第30-34页 |
第三节 僮子执事与戏曲音乐 | 第34-38页 |
一、僮子执事与戏曲音乐的关系论述 | 第35-36页 |
二、戏曲因素从特殊执事中脱胎独立的原因及过程 | 第36-38页 |
第三章 僮子戏的构成及基本特征 | 第38-48页 |
第一节 文学要素:剧本及剧目 | 第38-40页 |
一、民间原生期 | 第38-39页 |
二、政府干预下的转折发展期 | 第39页 |
三、回归原生期(即"新"僮子戏时期) | 第39-40页 |
第二节 表演要素 | 第40-43页 |
一、唱 | 第40-41页 |
二、念 | 第41页 |
三、做 | 第41-42页 |
四、打 | 第42-43页 |
第三节 音乐要素 | 第43-48页 |
一、唱腔 | 第43-46页 |
二、器乐 | 第46-47页 |
三、唱腔与器乐的关系论述 | 第47-48页 |
第四章 僮子戏音乐审美特征研究 | 第48-51页 |
第一节 审美形态特征 | 第48-50页 |
一、旋律形态 | 第48-49页 |
二、曲式结构 | 第49页 |
三、节拍、节奏 | 第49页 |
四、速度、力度与唱法 | 第49-50页 |
第二节 审美风格特征 | 第50-51页 |
一、简单质朴 | 第50页 |
二、刚柔并济 | 第50-51页 |
结束语 | 第51-53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53-55页 |
全文曲例 | 第55-61页 |
附录 | 第61-64页 |
后记 | 第64-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