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一、引言 | 第10-17页 |
(一) 问题提出 | 第10-12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(三) 研究目的和解决的问题 | 第13页 |
(四) 文献综述 | 第13-15页 |
(五) 研究的方法、思路、特点 | 第15-17页 |
二、民族预科教育的本体分析 | 第17-31页 |
(一) 民族预科教育的内涵 | 第17-19页 |
(二) 民族预科教育的基本属性 | 第19-21页 |
1. 民族预科教育具有历史性 | 第19页 |
2. 民族预科教育具有预备性 | 第19-20页 |
3. 民族预科教育具有过渡性 | 第20页 |
4. 民族预科教育具有民族性 | 第20页 |
5. 民族预科学生心理的复杂性 | 第20-21页 |
(三) 民族预科教育功能 | 第21页 |
1.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| 第21页 |
2. 补习功能 | 第21页 |
3. 筛选功能 | 第21页 |
4. 训练功能 | 第21页 |
(四) 民族预科教育在民族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| 第21-22页 |
1. 预科教育的衔接作用 | 第21-22页 |
2. 预科教育的促进作用 | 第22页 |
3. 预科教育的保证作用 | 第22页 |
(五) 民族预科教育的价值目标 | 第22-31页 |
1. 保障和促进教育机会均等 | 第23-24页 |
2. 保障和促进民族高等教育发展 | 第24页 |
3. 保障和促进高校文化多样性 | 第24-26页 |
4. 推动和促进民族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| 第26-27页 |
5. 保障少数民族学生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 | 第27-29页 |
6. 保障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| 第29-31页 |
三、内蒙古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| 第31-54页 |
(一) 内蒙古民族预科教育的历史回顾 | 第31-45页 |
1. 清末民初民族预科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确立 | 第31-34页 |
2. 民族预科教育在民国时期的变迁 | 第34-37页 |
3. 新中国成立后的内蒙古民族预科教育 | 第37-45页 |
(二) 内蒙古民族预科教育模式发展现状 | 第45-54页 |
1. 内蒙古民族预科教育教学模式 | 第45-52页 |
2. 内蒙古高校民族预科学生管理上作情况 | 第52-54页 |
四、内蒙古民族预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| 第54-60页 |
(一) 内蒙古民族预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| 第54-56页 |
1. 从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条件看,办学经费投入不足 | 第54页 |
2. 高校预科部师资队伍自身素质和数量状况不完善 | 第54页 |
3. 预科学生基础差,知识结构不均衡、成绩差距大 | 第54-56页 |
4.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看,现行教材内容陈旧,结构不合理 | 第56页 |
(二) 内蒙古民族预科教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探析 | 第56-60页 |
1. 充分认识民族预科的重要性 | 第56-57页 |
2. 夯实预科生的知识基础,提高入学和毕业的门槛 | 第57-58页 |
3. 建设一只优秀的师资队伍 | 第58页 |
4. 加强内蒙古自治区民族预科教育理论的研究 | 第58-60页 |
结语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4-65页 |
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