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英文摘要 | 第6-7页 |
前言 | 第7-9页 |
一、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的产生与形成 | 第9-16页 |
1. 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产生的背景 | 第9-14页 |
(1) 教育背景 | 第9-10页 |
(2) 思想背景 | 第10-12页 |
(3) 社会背景 | 第12-14页 |
2. 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| 第14-16页 |
(1) 1919: 生活德育理论在南高师的教育实践中发端 | 第14页 |
(2) 1927: 生活德育理论在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的教育实践中初成 | 第14-15页 |
(3) 1931: 生活德育理论在新安旅行团和工学团的教育实践中发展 | 第15页 |
(4) 1939: 生活德育理论在育才学校的教育实践中成熟 | 第15页 |
(5) 1946: 生活德育理论在社会大学的教育实践中完备 | 第15-16页 |
二、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的体系 | 第16-30页 |
1. 生活德育的目标 | 第16-18页 |
(1) “教人求真”是从教的角度对生活德育目标的具体诊释 | 第16-17页 |
(2) “学做真人”是从学的角度对生活德育目标的具体诊释 | 第17-18页 |
2. 生活德育的内容 | 第18-23页 |
(1) 爱的教育 | 第18-19页 |
(2) 理想和信念教育 | 第19-20页 |
(3) 法纪教育 | 第20-21页 |
(4) 人格教育 | 第21-22页 |
(5) 政治教育 | 第22页 |
(6) 民主教育 | 第22-23页 |
3. 生活德育的方法 | 第23-26页 |
(1) 教训合一 | 第23-24页 |
(2) 知行合一 | 第24-25页 |
(3) 在劳力上劳心 | 第25-26页 |
4. 生活德育的途径 | 第26-30页 |
(1) 相师互学 | 第26-27页 |
(2) 集体生活 | 第27页 |
(3) 学生自治 | 第27-28页 |
(4) 美育渗透 | 第28-29页 |
(5) 家庭德育 | 第29-30页 |
三、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的当代价值 | 第30-39页 |
1. 超越知性德育 | 第31-33页 |
(1) 当代德育在本质上是一种知性德育 | 第31-32页 |
(2) 当代德育走出困境的出路在于超越知性德育 | 第32-33页 |
2. 构建生活德育 | 第33-39页 |
(1) 在德育目标上引领现实生活 | 第33-34页 |
(2) 在德育内容上反映现实生活 | 第34页 |
(3) 在德育方法上适应现实生活 | 第34-36页 |
(4) 在德育途径上回归现实生活 | 第36页 |
(5) 在德育领域上覆盖现实生活 | 第36-37页 |
(6) 在德育评价上指向现实生活 | 第37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2页 |
后记 | 第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