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水路运输论文--船舶工程论文--船舶原理论文

自主式水下航行器的建模与自适应滑模控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目录第6-9页
第一章 绪论第9-17页
   ·水下航行器简介第9-12页
   ·水下环境--面临的挑战第12页
   ·导航/传感器系统、控制系统第12-16页
     ·导航/传感器系统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·导航系统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·其它传感器系统第14页
     ·控制系统第14-16页
   ·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第16-17页
第二章 自主式水下航行器建模第17-34页
   ·引言第17页
   ·刚体运动学第17-21页
     ·坐标系第17-18页
     ·体坐标系与地面坐标系之间的转换--欧拉角第18-19页
     ·自主式水下航行器的运动描述第19-20页
     ·运动学方程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·体坐标系中的速度v与地面坐标系中的位置r第20页
       ·体坐标系中的角速度ω与欧拉角Ω第20-21页
   ·刚体动力学第21-22页
   ·惯性类流体动力τ_(AM)第22-23页
   ·粘性类流体动力τ_V第23-26页
     ·攻角、侧滑角第24页
     ·粘性流体动力的线性表达式第24-26页
   ·重力和浮力τ_G第26-27页
   ·推力τ_T第27-32页
     ·来流速度的流体动力学方程第28-29页
     ·电机的动态特性第29-30页
     ·推力T和负载转矩Q的计算第30-31页
     ·方程联立第31-32页
   ·海(水)流的影响第32页
   ·空间运动方程分组第32-33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33-34页
第三章 非线性自适应滑模控制第34-50页
   ·引言第34-35页
   ·鲁棒滑模控制第35-38页
   ·纵向运动的非线性自适应滑模控制第38-45页
     ·纵向运动模型简化第38-39页
     ·深度控制第39页
     ·流体动力参数已知的滑模控制第39-40页
     ·俯仰角自适应滑模控制第40-41页
     ·自适应算法的改进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·死区特性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·自适应律修正第42页
       ·稳定性证明第42-43页
     ·仿真结果第43-45页
   ·侧向运动的非线性自适应滑模控制第45-49页
     ·侧向运动模型简化第45-46页
     ·航向角的滑模控制第46-47页
     ·航向角的自适应滑模控制第47页
     ·仿真结果第47-49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49-50页
第四章 轴向运动控制第50-59页
   ·引言第50-51页
   ·不考虑推进器动态模型的速度/位置控制第51-54页
     ·滑模控制第51-52页
     ·仿真结果第52-54页
   ·考虑推进器动态模型的速度和位置控制第54-58页
     ·非线性观测器第54-56页
     ·参考转速n_d的求解第56页
     ·仿真结果第56-58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58-59页
第五章 深度调整和水平面导引第59-74页
   ·基于模糊推理系统(FIS)的深度调整策略第59-63页
     ·问题提出第59页
     ·模糊推理系统的建立第59-62页
     ·仿真结果第62-63页
   ·水平面内的导引律第63-73页
     ·“视线”导引第64-65页
     ·“视线”导引仿真第65-66页
     ·定常海流对水平面运动的影响第66-67页
     ·海流速度观测器第67-69页
     ·修正后的“视线”导引仿真第69-70页
     ·基于极坐标变换的“视线”导引第70-73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73-74页
第六章 全文总结第74-77页
   ·结论第74-75页
   ·研究展望第75-77页
     ·推进器动态模型的实验室验证第75页
     ·水下航行器的拉格朗日方法建模第75-76页
     ·非线性状态观测器第76页
     ·波浪对速度/位置控制的影响第76页
     ·神经网络用于深度调整策略第76页
     ·水平面导引方法研究第76-77页
参考文献第77-82页
致谢第82-83页

论文共8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1945—1948年苏联在北朝鲜的政策实践研究
下一篇:提高榆林机场航空业务量的对策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