楷體字的发生和形成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7页 |
| 引言 | 第7-8页 |
| 第一章 楷體字的發現和研究 | 第8-21页 |
| 第一節 傳統領域對楷體字的研究 | 第8-11页 |
| (一) 歷史上對楷體字形成的觀點 | 第8-9页 |
| (二) 當代重要學者對楷體字的認識 | 第9-11页 |
| 第二節 蘭亭論辨中對楷體字的爭論 | 第11-15页 |
| (一) 蘭亭論辨爭論的經過 | 第11-12页 |
| (二) 蘭亭論辯的內容 | 第12-13页 |
| (三) 蘭亭論辯中的楷體字問題 | 第13-15页 |
| 第三節 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研究 | 第15-17页 |
| (一) 關於唐代正字的研究 | 第15-16页 |
| (二) 對楷體字形成的新發現 | 第16-17页 |
| 第四節 楷體字的考古發現 | 第17-21页 |
| (一) 傳本碑帖中的楷書資料 | 第17-18页 |
| (二) 現代出土的楷體字 | 第18-21页 |
| 第二章 楷體字概念研究 | 第21-26页 |
| 第一節 楷體字的廣義概念 | 第21-22页 |
| 第二節 楷體字的狹義概念 | 第22-24页 |
| (一) 楷書、正書和真書等名稱的來歷 | 第22-23页 |
| (二) 楷體字的狹義概念 | 第23页 |
| (三) 楷體字與楷書 | 第23-24页 |
| 第三節 楷體字的內容 | 第24-26页 |
| (一) 正楷 | 第24页 |
| (二) 行書 | 第24-26页 |
| 第三章 楷體字的形成過程 | 第26-52页 |
| 第一節 楷體字形成的主要途徑 | 第26-30页 |
| (一) 隸與隸變 | 第26-28页 |
| (二) 隸變是楷體字形成的主要途徑 | 第28-30页 |
| 第二節 東漢至魏晉時期的楷體字 | 第30-38页 |
| (一) 東漢時期的楷體字 | 第30-32页 |
| (二) 三國時期的楷體字 | 第32-34页 |
| (三) 兩晉時期的楷體字 | 第34-38页 |
| 第三節 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楷體字 | 第38-47页 |
| (一) 南朝的楷體字 | 第38-41页 |
| (二) 北朝的楷體字 | 第41-44页 |
| (三) 隋唐的楷體字 | 第44-47页 |
| 第四節 唐代的正字學 | 第47-52页 |
| (一) 正字與楷體字 | 第47-48页 |
| (二) 唐代官府的正字法 | 第48-49页 |
| (三) 唐代正字學的內容 | 第49-52页 |
| 第四章 楷體字的字形特點 | 第52-58页 |
| 第一節 楷書字形的結構 | 第52-53页 |
| (一) 重心平穩 | 第52页 |
| (二) 疏密勻稱 | 第52-53页 |
| (三) 避就穿插 | 第53页 |
| (四) 比例適當 | 第53页 |
| 第二節 楷書字形的優點 | 第53-54页 |
| (一) 實用性 | 第53页 |
| (二) 穩定性 | 第53-54页 |
| 第三節 楷體字對規範漢字的影響 | 第54-58页 |
| (一) 宋體字的形成過程 | 第55-56页 |
| (二) 宋體字形成的意義 | 第56-58页 |
| 結語 | 第58-59页 |
| 致謝 | 第59-60页 |
| 參考文獻 | 第60-63页 |
|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