乳制品中生物素快速检测方法建立及应用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12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2-14页 |
1 前言 | 第14-29页 |
·立题背景 | 第14-15页 |
·生物素概述 | 第15-19页 |
·生物素的结构及其理化性质 | 第15-16页 |
·生物素的生物学特性 | 第16-18页 |
·生物素的人体需求量 | 第18-19页 |
·生物素缺乏症状 | 第19页 |
·我国国标的相关规定 | 第19-20页 |
·食品中生物素的限量要求 | 第19-20页 |
·生物素检测的相关标准 | 第20页 |
·目前生物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| 第20-23页 |
·固相萃取(SPE)技术的应用 | 第23-27页 |
·固相萃取概述 | 第23页 |
·固相萃取技术的作用机理及分离模式 | 第23页 |
·固相萃取的吸附剂 | 第23-25页 |
·固相萃取技术具有的主要特点 | 第25页 |
·固相萃取方法的建立 | 第25-27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7-28页 |
·本研究的拟采取的技术路线 | 第28-29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9-39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29-30页 |
·待测样品 | 第29页 |
·主要试剂及来源 | 第29页 |
·主要试剂的配制 | 第29-30页 |
·仪器和设备 | 第30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30-39页 |
·标准溶液的配制 | 第30-31页 |
·样品中生物素的提取 | 第31-32页 |
·固相萃取富集、净化样品 | 第32-33页 |
·生物素衍生化反应 | 第33-35页 |
·液相色谱检测条件的优化 | 第35-36页 |
·标准曲线的制备 | 第36页 |
·生物素快速检测方法的可行性 | 第36-38页 |
·方法的推广性验证 | 第38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38-39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39-58页 |
·样品中生物素的提取 | 第39-40页 |
·超声萃取条件的优化 | 第39-40页 |
·蛋白质沉淀条件的优化 | 第40页 |
·使用固相萃取技术(SPE)富集净化样品 | 第40-44页 |
·固相萃取小柱活化 | 第40-41页 |
·淋洗剂用量的优化 | 第41-42页 |
·洗脱剂用量的优化 | 第42-43页 |
·上样量的确定 | 第43-44页 |
·生物素衍生化反应 | 第44-45页 |
·衍生反应温度的优化 | 第44页 |
·衍生剂浓度的确定 | 第44-45页 |
·色谱条件的确定 | 第45-49页 |
·色谱柱的选择 | 第45-47页 |
·流动相不同洗脱条件的选择 | 第47页 |
·分离温度的选择 | 第47-48页 |
·检测波长的确定 | 第48页 |
·目标峰的判定 | 第48-49页 |
·试验方法确定 | 第49页 |
·标准曲线的制备 | 第49-51页 |
·生物素快速检测方法的可行性 | 第51-55页 |
·最低检测浓度确定 | 第51页 |
·精密度试验结果 | 第51-53页 |
·回收率试验结果 | 第53-54页 |
·稳定性试验 | 第54-55页 |
·方法的推广性验证 | 第55-58页 |
4 讨论 | 第58-61页 |
·液相色谱在生物素分析中的应用 | 第58页 |
·本研究的创新点 | 第58-59页 |
·实验材料的选定 | 第59页 |
·沉淀体系的选择 | 第59-60页 |
·推广性验证结果分析 | 第60-61页 |
5 结论 | 第61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