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生成理念的课堂教学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第1章 引言 | 第10-25页 |
| ·研究缘起 | 第10-12页 |
| ·对新课程改革的关注 | 第10页 |
| ·个人意愿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解析与界定生成性教学 | 第12-15页 |
| ·释义"生成"、"生成性"、"生成性教学" | 第12-15页 |
| ·界定生成性教学 | 第15页 |
| ·研究综述 | 第15-25页 |
| ·国外生成性教学研究综述 | 第15-20页 |
| ·国内生成性教学研究综述 | 第20-25页 |
| 第2章 研究设计 | 第25-31页 |
| ·研究对象 | 第25-26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6-28页 |
| ·案例研究法 | 第26-27页 |
| ·文献研究法 | 第27页 |
| ·课堂观察法 | 第27-28页 |
| ·访谈法 | 第28页 |
| ·资料的收集与处理 | 第28-31页 |
| ·安排课堂教学观察的时间 | 第28-29页 |
| ·与六位教师的交流 | 第29页 |
| ·资料的收集 | 第29-30页 |
| ·资料的处理 | 第30-31页 |
| 第3章 课堂写真与访谈实录 | 第31-55页 |
| ·Q老师与生成性教学 | 第31-35页 |
| ·对Q老师生成性教学的描述之一 | 第31-32页 |
| ·对Q老师生成性教学的描述之二 | 第32-34页 |
| ·与Q老师的访谈 | 第34-35页 |
| ·Z老师与生成性教学 | 第35-40页 |
| ·对Z老师生成性教学的描述之一 | 第35-36页 |
| ·对Z老师生成性教学的描述之二 | 第36-38页 |
| ·对Z老师生成性教学的描述之三 | 第38-39页 |
| ·与Z老师的访谈 | 第39-40页 |
| ·L老师与生成性教学 | 第40-43页 |
| ·听课之前的访谈 | 第40-41页 |
| ·对L老师生成性教学的描述之一 | 第41-42页 |
| ·对L老师生成性教学的描述之二 | 第42-43页 |
| ·X老师与生成性教学 | 第43-45页 |
| ·对X老师生成性教学的描述 | 第43-44页 |
| ·与X老师的访谈 | 第44-45页 |
| ·D老师与生成性教学 | 第45-48页 |
| ·对D老师生成性教学的描述 | 第45-47页 |
| ·与D老师的访谈 | 第47-48页 |
| ·W老师与生成性教学 | 第48-52页 |
| ·对W老师生成性教学的描述之一 | 第48-49页 |
| ·对W老师生成性教学的描述之二 | 第49-51页 |
| ·与W老师的访谈 | 第51-52页 |
| ·访谈教学校长 | 第52-55页 |
| 第4章 研究启示 | 第55-69页 |
| ·研究结论 | 第55-57页 |
| ·小学课堂中生成性教学取得的成绩 | 第55-56页 |
| ·小学课堂中生成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| 第56-57页 |
| ·原因分析——生成性教学的理念距离教师有多远 | 第57-61页 |
| ·生成性教学理论与实践的鸿沟 | 第57-58页 |
| ·应试教育的教学观、学生观 | 第58页 |
| ·对生成性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刻 | 第58-59页 |
| ·重教学预设,严格控制教学过程 | 第59页 |
| ·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| 第59-60页 |
| ·教师的尴尬处境 | 第60页 |
| ·教师生成性教学能力的不足 | 第60页 |
| ·重考试成绩的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评价 | 第60-61页 |
| ·重考试分数的家庭、社会氛围 | 第61页 |
| ·对策建议——顺利实现生成性教学 | 第61-69页 |
| ·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| 第61-62页 |
| ·树立生成性教学观 | 第62-63页 |
| ·设计弹性预设 | 第63-64页 |
| ·尊重学生主体性 | 第64页 |
| ·提高教师的生成性教学能力 | 第64-67页 |
| ·改革教学评价 | 第67页 |
| ·增进家长、社会对生成性教学的理解 | 第67-69页 |
| 结语 | 第69-7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0-74页 |
| 致谢 | 第74-75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| 第75-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