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1、引论 | 第10-13页 |
1、1 选题价值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1、2 论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| 第11-13页 |
2、研究综述 | 第13-16页 |
3、衔接的基本理论 | 第16-20页 |
3、1 衔接概念的定位 | 第16-17页 |
3、2 衔接的范围 | 第17页 |
3、3 衔接与衔接机制 | 第17页 |
3、4 衔接机制的分类 | 第17-20页 |
3、4、1 韩礼德和哈桑的分类 | 第17-18页 |
3、4、2 国内学者的主要分类 | 第18-20页 |
4、英汉语法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| 第20-48页 |
4、1 照应 | 第20-36页 |
4、1、1 照应的定义 | 第20-21页 |
4、1、2 照应性 | 第21-22页 |
4、1、3 照应的分类 | 第22-25页 |
4、1、4 英汉照应对比 | 第25-36页 |
4、2 替代 | 第36-43页 |
4、2、1 替代的定义 | 第36-37页 |
4、2、2 替代与照应 | 第37-38页 |
4、2、3 替代的分类 | 第38-39页 |
4、2、4 英汉替代对比 | 第39-43页 |
4、3 省略 | 第43-48页 |
4、3、1 省略的定义 | 第43页 |
4、3、2 省略、替代与照应 | 第43-44页 |
4、3、3 省略的分类 | 第44-45页 |
4、3、4 英汉省略对比 | 第45-47页 |
4、3、5 小结 | 第47-48页 |
5、英汉语法衔接手段差异探因 | 第48-53页 |
5、1 英语的形合与汉语的意合 | 第48-49页 |
5、2 英语形合与汉语意合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| 第49-53页 |
6、对对外汉语语篇(主要是写作)教学的启示 | 第53-57页 |
6、1 编写合适的汉语篇章教材 | 第53页 |
6、2 教学方法上的改进 | 第53-57页 |
6、2、1 进行语篇分析,讲解语篇知识 | 第53-54页 |
6、2、2 加强练习,巩固语篇知识 | 第54-56页 |
6、2、3 扩大阅读量,培养学生汉语语感和汉语思维 | 第56-57页 |
7、结论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2页 |
后记 | 第62-63页 |
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