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32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6-18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8-30页 |
1.2.1 气膜冷却 | 第18-24页 |
1.2.2 扰流柱通道 | 第24-27页 |
1.2.3 气热耦合 | 第27-30页 |
1.3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30-32页 |
第二章 数值计算方法 | 第32-38页 |
2.1 控制方程 | 第32页 |
2.2 湍流模型 | 第32-34页 |
2.2.1 Standard k-ε湍流模型 | 第32-33页 |
2.2.2 RNG k-ε湍流模型 | 第33页 |
2.2.3 Realizable k-ε湍流模型 | 第33-34页 |
2.2.4 SST k-ω湍流模型 | 第34页 |
2.3 湍流模型可靠性验证 | 第34-35页 |
2.4 气膜特征参数定义 | 第35-38页 |
第三章 带扰流柱进气方式的缝形孔气膜绝热冷却特性研究 | 第38-62页 |
3.1 物理和计算模型 | 第38-41页 |
3.1.1 计算模型 | 第38-39页 |
3.1.2 网格 | 第39-40页 |
3.1.3 计算模型设置 | 第40-41页 |
3.1.4 边界条件 | 第41页 |
3.2 上唇口斜角的影响 | 第41-49页 |
3.2.1 流动特征 | 第41-45页 |
3.2.2 绝热冷却效率 | 第45-48页 |
3.2.3 流量系数 | 第48-49页 |
3.3 扰流柱形状的影响 | 第49-58页 |
3.3.1 流动特征 | 第49-54页 |
3.3.2 绝热冷却效率 | 第54-57页 |
3.3.3 流量系数 | 第57-58页 |
3.4 吹风比的影响 | 第58-61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四章 带扰流柱进气方式的缝形孔气膜综合冷却特性研究 | 第62-92页 |
4.1 物理和计算模型 | 第62页 |
4.1.1 计算模型 | 第62页 |
4.1.2 边界条件 | 第62页 |
4.2 扰流柱形状的影响 | 第62-68页 |
4.2.1 换热特征 | 第63-65页 |
4.2.2 综合冷却效率 | 第65-68页 |
4.3 扰流柱通道长度的影响 | 第68-77页 |
4.3.1 流动特征 | 第68-73页 |
4.3.2 换热特征 | 第73-74页 |
4.3.3 综合冷却效率 | 第74-77页 |
4.3.4 流量系数 | 第77页 |
4.4 扰流柱直径的影响 | 第77-87页 |
4.4.1 流动特征 | 第77-83页 |
4.4.2 换热特征 | 第83页 |
4.4.3 综合冷却效率 | 第83-86页 |
4.4.4 流量系数 | 第86-87页 |
4.5 吹风比的影响 | 第87-89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89-92页 |
第五章 带扰流柱进气方式的缝形孔气膜冷却特性实验研究 | 第92-112页 |
5.1 实验系统 | 第92-95页 |
5.1.1 气源 | 第93页 |
5.1.2 加热器 | 第93页 |
5.1.3 流量测量装置 | 第93-94页 |
5.1.4 温度测量装置 | 第94-95页 |
5.1.5 数据采集系统 | 第95页 |
5.2 实验段和实验件设计 | 第95-96页 |
5.3 数据处理 | 第96-97页 |
5.4 实验误差 | 第97-98页 |
5.5 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98-109页 |
5.5.1 实验结果和数值模拟的对比 | 第98-105页 |
5.5.2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105-109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109-112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12-116页 |
6.1 本文研究结论 | 第112-113页 |
6.1.1 带扰流柱进气方式的缝形孔气膜绝热冷却特性研究 | 第112-113页 |
6.1.2 带扰流柱进气方式的缝形孔气膜综合冷却特性研究 | 第113页 |
6.1.3 带扰流柱进气方式的缝形孔气膜冷却特性实验研究 | 第113页 |
6.2 未来工作展望 | 第113-11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6-120页 |
致谢 | 第120-121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2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