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0-12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2-13页 |
1 前言 | 第14-25页 |
1.1 多环芳烃(PAHs) | 第14-16页 |
1.1.1 PAHs及其危害 | 第14页 |
1.1.2 PAHs分布和来源 | 第14页 |
1.1.3 PAHs的性质 | 第14-15页 |
1.1.4 PAHs主要污染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2 菲 | 第16-19页 |
1.2.1 菲的结构特征 | 第16页 |
1.2.2 菲的降解方式 | 第16页 |
1.2.3 降解菲的微生物种类 | 第16-17页 |
1.2.4 菲降解菌株的分离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2.5 菲降解的生物影响因素 | 第18页 |
1.2.6 菲的微生物降解、代谢途径 | 第18-19页 |
1.3 生物表面活性剂 | 第19-20页 |
1.3.1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概述 | 第19页 |
1.3.2 生物表面活性剂促进PAHs生物降解相关机制 | 第19-20页 |
1.3.3 生物表面活性剂对PAHs生物降解的影响 | 第20页 |
1.4 生物破乳剂 | 第20-23页 |
1.4.1 生物破乳剂的概述 | 第20页 |
1.4.2 生物破乳剂的应用 | 第20-21页 |
1.4.3 常见的生物破乳剂的分类 | 第21页 |
1.4.4 破乳剂有效成分 | 第21页 |
1.4.5 微生物产生物破乳剂底物利用情况分析 | 第21-22页 |
1.4.6 生物破乳剂对PAHs生物降解机制的研究 | 第22-23页 |
1.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3-25页 |
1.5.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23-24页 |
1.5.2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5-34页 |
2.1 细菌菌株来源 | 第25页 |
2.2 主要试验药品及试剂 | 第25页 |
2.3 试验仪器设备 | 第25-26页 |
2.4 主要培养基组成 | 第26页 |
2.5 对LH-1发酵动力学的研究 | 第26-29页 |
2.5.1 菌重法测定LH-1生物量 | 第26页 |
2.5.2 胞外脂肽含量的测定 | 第26-27页 |
2.5.3 剩余菲含量测定 | 第27页 |
2.5.4 菌体生长,产物生成与底物降解动力学模型建立 | 第27-29页 |
2.6 菌株LH-1对菲代谢机制的研究 | 第29-30页 |
2.6.1 菲降解产物的定性分析 | 第29页 |
2.6.2 菌株LH-1对菲代谢途径的研究 | 第29页 |
2.6.3 菌株LH-1对菲的矿化程度研究 | 第29-30页 |
2.7 生物破乳剂对菌株LH-1吸附,降解菲的影响及机制 | 第30-32页 |
2.7.1 生物破乳剂对菲增溶机制的研究 | 第30页 |
2.7.2 氮源浓度对LH-1产生物破乳剂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2.7.3 生物破乳剂对菌株LH-1细胞吸附和降解菲的影响 | 第31页 |
2.7.4 菌株LH-1疏水性的测定 | 第31-32页 |
2.8 生物破乳剂对菲跨膜传输的影响 | 第32-34页 |
2.8.1 菌体LH-1在乳糖中产破乳剂情况分析 | 第32页 |
2.8.2 生物破乳剂对菌株LH-1膜渗透性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2.8.3 生物破乳剂对菌株LH-1膜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34-59页 |
3.1 对菌株LH-1的发酵动力学研究 | 第34-42页 |
3.1.1 PAHs降解菌LH-1发酵过程代谢动力学特征 | 第34-35页 |
3.1.2 菌体生长动力学 | 第35-38页 |
3.1.3 产物生成动力学 | 第38-40页 |
3.1.4 底物降解动力学 | 第40-41页 |
3.1.5 破乳剂产生与底物降解关系模型的建立 | 第41-42页 |
3.2 菌株LH-1对菲代谢途径的研究 | 第42-48页 |
3.2.1 菲降解产物的定性分析 | 第42-45页 |
3.2.2 Achromobacter sp. LH-1对菲降解途径的推测 | 第45-47页 |
3.2.3 菌株LH-1对于菲的矿化程度研究 | 第47-48页 |
3.3 生物破乳剂对菌株LH-1吸附菲的影响机制研究 | 第48-55页 |
3.3.1 生物破乳剂对菲增溶机制的研究 | 第48-49页 |
3.3.2 氮源浓度对LH-1产生物破乳剂及PHE降解效能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3.3.3 菌株LH-1在不同氮源浓度下生长情况及破乳剂对LH-1吸附和降解PHE的影响 | 第50-53页 |
3.3.4 生物破乳剂影响菌株LH-1吸附、降解PHE的机制 | 第53-55页 |
3.4 生物破乳剂对菌株LH-1对PHE跨膜传输的影响 | 第55-59页 |
3.4.1 菌体LH-1在乳糖中产破乳剂情况分析 | 第55页 |
3.4.2 生物破乳剂对菌株LH-1膜渗透性的影响 | 第55-57页 |
3.4.3 生物破乳剂对菌株LH-1膜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| 第57-59页 |
4 讨论 | 第59-64页 |
4.1 LH-1对菲的发酵动力学研究 | 第59-60页 |
4.1.1 菌体生长动力学模型的选择 | 第59页 |
4.1.2 破乳剂产生动力学模型的选择 | 第59页 |
4.1.3 底物降解动力学模型的选择 | 第59-60页 |
4.1.4 破乳剂产生与底物降解关系模型的建立 | 第60页 |
4.2 菌株LH-1对于底物菲代谢机制的研究 | 第60-62页 |
4.3 生物破乳剂对菌株LH-1吸附PHE的影响及机制以及生物破乳剂对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| 第62-64页 |
5 结论 | 第64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