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艺术论文--音乐论文--音乐理论论文--音乐评论、欣赏论文

从“有嘻哈”到“新说唱”:中国嘻哈文化的群体认同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1章 绪论第9-23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9-11页
    1.2 文献回顾及研究综述第11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关于嘻哈文化的研究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关于青年亚文化的研究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关于群体认同的研究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研究总述和现有不足第17页
    1.3 研究问题第17-18页
    1.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8-19页
    1.5 概念界定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嘻哈文化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亚文化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群体认同第21页
    1.6 研究创新第21-23页
第2章 理论框架第23-27页
    2.1 理论基础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认同建构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后亚文化理论第24-25页
    2.2 研究框架第25-27页
第3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第27-30页
    3.1 研究对象第27-28页
    3.2 研究方法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案例分析法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半结构访谈法第28-30页
第4章 与生俱来的叛逆:嘻哈文化的起源与特性第30-39页
    4.1 嘻哈文化的起源第30-32页
    4.2 嘻哈文化的基本元素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涂鸦(Graffiti)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打碟DJ(DJing)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街舞(StreetDance)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说唱(MCing)第35-36页
    4.3 嘻哈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第36-39页
第5章 中国嘻哈爱好者群体认同的建构第39-52页
    5.1 迷失的一代:青年群体的身份焦虑第39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自我认同:我是谁?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角色认同:我在扮演谁?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他者评价:期待成为谁?第43-44页
    5.2 “多重边界”的群体:嘻哈亚文化群体认同建构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区隔意识:对边界的强化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民间乌托邦:狂欢中的自我回归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圈层社交:虚拟社群中的身份建构第46-47页
    5.3 独特的存在:亚文化群体社会认同的构建第47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为嘻哈“正名”:争取身份的合法性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“中国风”嘻哈:实现民族认同的路径第49-52页
第6章 中国嘻哈爱好者群体认同的流变第52-63页
    6.1 主流的收编:对嘻哈文化的“招安”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意识形态的收编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工业化的复制第55-56页
    6.2 边界的消融:多元趋势下的冲突与对立第56-5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温和的说唱乐:这能算是嘻哈吗?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穿上肥大的外套:他们算嘻哈爱好者吗?第58-59页
    6.3 群体的分化:认同矛盾与疏离第59-6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传统“嘻哈”的守卫者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时代“嘻哈”的追随者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独立“嘻哈”的离散者第61-63页
第7章 结论与讨论第63-69页
    7.1 “爆红后的落寞”:多元趋势下的嘻哈文化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被收编的宿命:正能量的“新说唱”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“遗失”的风格:有说唱而“无嘻哈”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7.1.3 回归到“地下”:何处“有嘻哈”第64-65页
    7.2 “亲密的疏离者”:后现代语境下的嘻哈爱好者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“地下”的信仰者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“互联网中的“离散者”第65-66页
    7.3 前路在何方:对中国嘻哈文化发展的反思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关注文化语境,寻求本土契合点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重视精神内核,引导嘻哈合法化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理性对待现状,尊重多元合理性第67-69页
参考文献第69-73页
致谢第73-75页
附录1 受访者名录第75-76页
附录2 访谈大纲第76-78页

论文共7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历史、记忆、重塑—仪式传播视域下的南京大屠杀公祭活动
下一篇:Pt/Co/Ta多层膜体系磁性斯格明子的生成及调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