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徒雷登的课程思想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英文摘要 | 第6-11页 |
绪论 | 第11-21页 |
一、选题缘由 | 第11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1-14页 |
(一)理论意义 | 第11-12页 |
(二)现实意义 | 第12-14页 |
三、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| 第14-19页 |
(一)原始文献 | 第14页 |
(二)国内研究 | 第14-17页 |
(三)国外研究 | 第17-19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19页 |
(一)文献法 | 第19页 |
(二)历史研究法 | 第19页 |
(三)比较法 | 第19页 |
五、创新之处 | 第19页 |
六、核心概念界定 | 第19-21页 |
(一)课程 | 第19-20页 |
(二)课程思想 | 第20页 |
(三)隐性课程 | 第20-21页 |
第一章 司徒雷登课程思想形成的原因 | 第21-29页 |
一、司徒雷登课程思想形成的社会因素 | 第21-23页 |
(一)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需求 | 第21-22页 |
(二)早期教会大学的创办经验 | 第22-23页 |
二、司徒雷登课程理念形成的思想因素 | 第23-29页 |
(一)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(二)中国近代教育思潮的影响 | 第24-26页 |
(三)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(四)基督教思想的影响 | 第27-29页 |
第二章 司徒雷登课程思想的内涵 | 第29-42页 |
一、按照中国实际需求设置课程 | 第29-32页 |
(一)调整学制 | 第29-30页 |
(二)宗教和教学分离 | 第30-31页 |
(三)设置和发展职业课程 | 第31-32页 |
(四)注重中国文化课程建设 | 第32页 |
二、坚持“通才教育”的课程实践 | 第32-36页 |
(一)课程设置系统化 | 第32-33页 |
(二)开设新学科、健全院系设置 | 第33-34页 |
(三)导师制和集体讨论制 | 第34-35页 |
(四)重视体育和艺术活动 | 第35-36页 |
三、构建完善的学分课程体系 | 第36-38页 |
(一)学分制课程管理制度 | 第36-37页 |
(二)重视课程实践环节 | 第37-38页 |
四、重视隐性课程的建设 | 第38-42页 |
(一)“自由、民主、团结、积极向上”的校风 | 第38-39页 |
(二)中西结合的校园建设 | 第39-40页 |
(三)民主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 | 第40-42页 |
第三章 对现代大学课程建设的借鉴意义 | 第42-46页 |
一、坚持“通才教育”的大学理念 | 第42-43页 |
二、加强实践课程的建设 | 第43页 |
三、注重隐性课程的育人作用 | 第43-44页 |
四、突显课程的本土性和国际性 | 第44-46页 |
结论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49页 |
致谢 | 第49-5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