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7页 |
1.1 研究缘起 | 第12-14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4-22页 |
1.2.1 第三人称代词回指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2.2 第三人称零形回指研究现状 | 第17-21页 |
1.2.3 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回指与第三人称零形回指研究的不足 | 第21-22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目标 | 第22-24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22-24页 |
1.3.2 研究目标 | 第24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意义 | 第24-27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1.4.2 研究意义 | 第25-27页 |
第二章 理论基础、相关概念及研究设计 | 第27-36页 |
2.1 理论基础 | 第27-31页 |
2.1.1 语境理论 | 第27-29页 |
2.1.2 可及性理论 | 第29-31页 |
2.2 相关概念 | 第31-32页 |
2.2.1 局部语境/句内整体语境/句际整体语境 | 第31页 |
2.2.2 强语境/弱语境 | 第31-32页 |
2.3 研究设计 | 第32-36页 |
2.3.1 实验对象 | 第32页 |
2.3.2 实验材料 | 第32-33页 |
2.3.3 仪器设备 | 第33页 |
2.3.4 实验程序 | 第33-35页 |
2.3.5 实验数据 | 第35-36页 |
第三章 不同语境下汉语学习者第三人称代词回指辨识研究 | 第36-48页 |
3.1 引言 | 第36-37页 |
3.2 研究方法 | 第37-38页 |
3.3 研究结果与分析 | 第38-46页 |
3.3.1 实验一:单一语境下汉语学习者第三人称代词回指的辨识 | 第39-42页 |
3.3.2 实验二:复合语境下汉语学习者第三人称代词回指的辨识 | 第42-46页 |
3.3.3 结论 | 第46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6-48页 |
第四章 不同语境下汉语学习者第三人称零形回指辨识研究 | 第48-62页 |
4.1 引言 | 第48-50页 |
4.2 研究方法 | 第50-52页 |
4.3 研究结果与分析 | 第52-60页 |
4.3.1 实验三:弱语境下汉语学习者第三人称零形回指的辨识 | 第52-56页 |
4.3.2 实验四:强语境下汉语学习者第三人称零形回指的辨识 | 第56-60页 |
4.3.3 结论 | 第6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0-62页 |
第五章 不同语境下汉语学习者第三人称回指语辨识教学建议 | 第62-66页 |
5.1 对教师的建议 | 第62-63页 |
5.2 对教材的建议 | 第63-64页 |
5.3 对教学方法的建议 | 第64-66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66-70页 |
6.1 总结 | 第66-67页 |
6.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| 第67-68页 |
6.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| 第68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6页 |
附录1 | 第76-77页 |
附录2 | 第77-79页 |
致谢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