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绪论 | 第11-23页 |
(一) 选题缘由:鲁迅作品存废之争 | 第11-12页 |
(二) 研究综述:寻求新的研究视角 | 第12-18页 |
1. 研究趋势分析 | 第12-13页 |
2. 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3-18页 |
(三) 概念界定 | 第18-19页 |
1. 中学鲁迅作品 | 第18页 |
2. 文本解读 | 第18-19页 |
(四) 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(五) 研究意义 | 第20-21页 |
1. 理论意义 | 第20页 |
2. 实践意义 | 第20-21页 |
(六) 研究方法 | 第21-23页 |
1. 文献研究法 | 第21页 |
2. 历史研究法 | 第21页 |
3. 比较研究法 | 第21-23页 |
一、鲁迅作品研究价值的概述 | 第23-35页 |
(一) 深入探寻鲁迅作品的审美价值 | 第23-26页 |
1. 鲁迅作品的形式美 | 第23-24页 |
2. 鲁迅作品的内容美 | 第24-26页 |
(二) 追溯挖掘鲁迅的“立人”思想 | 第26-32页 |
1. 鲁迅“立人”思想的形成历程 | 第26-28页 |
2. 鲁迅“立人”思想的主要内容 | 第28-30页 |
3. 鲁迅“立人”思想的现实意义 | 第30-32页 |
(三) 理性反思“去鲁迅化”现象 | 第32-35页 |
二、建国前中学鲁迅作品的教材选编与文本解读 | 第35-54页 |
(一) “五四”时期:初露锋芒的鲁迅作品(1919-1927) | 第35-38页 |
1. “五四”时期中学鲁迅作品的教材选编 | 第35-37页 |
2. “五四”时期中学鲁迅作品的文本解读 | 第37-38页 |
(二) 课程标准时期:精神启蒙的鲁迅作品(1927-1937) | 第38-44页 |
1. 课程标准时期中学鲁迅作品的教材选编 | 第39-40页 |
2. 课程标准时期中学鲁迅作品的文本解读 | 第40-44页 |
(三) “国定制”时期:曲折发展的鲁迅作品(1937-1949) | 第44-54页 |
1. “国定制”时期中学鲁迅作品的教材选编 | 第45-48页 |
2. “国定制”时期中学鲁迅作品的文本解读 | 第48-54页 |
三、建国后中学鲁迅作品的教材选编与文本解读 | 第54-72页 |
(一) “十七年”时期:政治负重的鲁迅作品(1949-1966) | 第54-58页 |
1. “十七年”时期中学鲁迅作品的教材选编 | 第54-56页 |
2. “十七年”时期中学鲁迅作品的文本解读 | 第56-58页 |
(二) “文革”时期:推向神坛的鲁迅作品(1966-1976) | 第58-63页 |
1. “文革”时期中学鲁迅作品的教材选编 | 第58-60页 |
2. “文革”时期中学鲁迅作品的文本解读 | 第60-63页 |
(三) 改革开放新时期:“拨乱反正”的鲁迅作品(1978-2000) | 第63-67页 |
1.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学鲁迅作品的教材选编 | 第63-65页 |
2.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学鲁迅作品的文本解读 | 第65-67页 |
(四)新世纪以来:多元解读的鲁迅作品(2000至今) | 第67-72页 |
1. 新世纪以来中学鲁迅作品的教材选编 | 第67-69页 |
2. 新世纪以来中学鲁迅作品的文本解读 | 第69-72页 |
四、知往思今:中学鲁迅作品跨世纪演变的总结与反思 | 第72-80页 |
(一) 中学鲁迅作品发展演变的历史总结 | 第72-74页 |
(二) 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得失的理性反思 | 第74-80页 |
1. 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取得的成绩 | 第74-76页 |
2. 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存在的问题 | 第76-80页 |
五、启迪未来:鲁迅作品在中学领域的发展展望 | 第80-102页 |
(一) 还原真实的鲁迅,细品经典的魅力 | 第80-83页 |
1. 重新认识鲁迅的多面形象 | 第80-81页 |
2. “现在进行时”的鲁迅作品 | 第81-83页 |
(二) 改善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编排现状 | 第83-89页 |
1. 理性看待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删减情况 | 第83-85页 |
2. 再度审视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取标准 | 第85-87页 |
3. 规范处理文章语言,打破文本话语霸权 | 第87-88页 |
4. 提升中学语文教材的装帧艺术品质 | 第88-89页 |
(三) 编订课外读本,开设选修课程 | 第89-91页 |
1. 编订鲁迅作品课外读本 | 第90页 |
2. 开设鲁迅作品选修课程 | 第90-91页 |
(四) 提高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质量 | 第91-99页 |
1. 刷新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理念 | 第91-93页 |
2. 提高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| 第93-97页 |
3. 提升语文教师科学研究素养 | 第97-99页 |
(五) 拓宽领域:营造全民学习鲁迅的社会氛围 | 第99页 |
(六) 增加鲁迅作品命题数量,转变鲁迅作品命题方式 | 第99-102页 |
结语 | 第102-10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4-11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10-111页 |
致谢 | 第111-1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