语文教师教学预见能力的培养研究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绪论 | 第11-27页 |
(一) 选题缘由 | 第11-14页 |
1. 社会需求:预见思潮兴起 | 第11页 |
2. 教育呼唤:预见作用突出 | 第11-12页 |
3. 教学期待:教学预见价值 | 第12-14页 |
4. 学术追求:丰富预见研究 | 第14页 |
(二) 文献述评 | 第14-22页 |
1. 国内相关文献分析 | 第14-20页 |
2. 国外相关文献分析 | 第20-22页 |
(三) 研究思路 | 第22-23页 |
1. 理论研究 | 第22页 |
2. 实践研究 | 第22-23页 |
(四) 研究方法 | 第23-27页 |
1. 文献分析法 | 第23页 |
2. 调查法 | 第23-25页 |
3. 案例分析法 | 第25-26页 |
4. 课堂观察法 | 第26-27页 |
一、语文教师教学预见能力的理论分析 | 第27-35页 |
(一) 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| 第27-29页 |
1. 预见、预见力、预见能力与预见性思维 | 第27-28页 |
2. 教育预见与教学预见 | 第28页 |
3. 教学预设能力与教学预见能力 | 第28-29页 |
4. 语文教师教学预见能力 | 第29页 |
(二) 教学预见能力的理论依据 | 第29-31页 |
1. 教育学基础:后现代主义理论 | 第29-30页 |
2. 心理学基础:思维科学 | 第30页 |
3. 社会学基础:未来学 | 第30-31页 |
(三) 教学预见能力的特性与价值分析 | 第31-35页 |
1. 教学预见能力的特性 | 第31-33页 |
2. 教学预见能力的价值 | 第33-35页 |
二、语文教师教学预见能力的调查分析 | 第35-52页 |
(一) 语文教师教学预见行为的表现与结果 | 第35-44页 |
1. 语文教师教学预见行为的基本表现 | 第35-40页 |
(1) 忽视教学预见,聚焦教学预设 | 第35-36页 |
(2) 教学预见不足,考虑问题不周 | 第36-39页 |
(3) 教学预见失当,处理方式欠妥 | 第39-40页 |
2. 语文教师教学预见行为产生的结果 | 第40-44页 |
(1) 教师反应不当,阻碍教学开展 | 第41-42页 |
(2) 教师行动不妥,教学效果削弱 | 第42-43页 |
(3) 教师反馈延迟,课堂教学失序 | 第43-44页 |
(二) 语文教师教学预见能力的影响因素 | 第44-52页 |
1. 认知需求不强,动机性小 | 第45页 |
2. 知识储备不足,流畅性弱 | 第45-49页 |
3. 认知行动失调,准确性低 | 第49-52页 |
三、提升语文教师教学预见能力的策略分析 | 第52-70页 |
(一) 教学预见的基本要求:知识修炼 | 第52-58页 |
1. 完善预见知识结构,增强教学预见意识 | 第52-54页 |
2. 掌握教学预见方法,培养预见性思维 | 第54-57页 |
3. 提高教师个人素质,养成教学预见习惯 | 第57-58页 |
(二) 教学预见能力的实践培养:能力修炼 | 第58-70页 |
1. “知是行之始”:课前准备 | 第58-62页 |
(1) 学情预判,知人育人 | 第58-59页 |
(2) 目标预设,准确定位 | 第59-60页 |
(3) 问题预见,分析全面 | 第60-61页 |
(4) 环境预测,未雨绸缪 | 第61-62页 |
2. “行是知之成”:课中实践 | 第62-68页 |
(1) 学生动态发展的预见 | 第62-64页 |
(2) 课堂评价反馈的预见 | 第64-66页 |
(3) 突发状况处理的预见 | 第66-68页 |
3. “思是行之善”:课后反思 | 第68-70页 |
(1) 反躬自省,反思课堂教学预见 | 第68-69页 |
(2) 合作交流,强化课堂教学预见 | 第69-70页 |
结语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5页 |
附录 | 第75-80页 |
附录一 关于语文教师教学预见能力的调查问卷 | 第75-77页 |
附录二 关于语文教师教学预见能力的访谈提纲 | 第77-78页 |
附录三 语文教师教学预见能力实践层面的案例分析 | 第78-80页 |
致谢 | 第80-8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2-84页 |